东坡书院对宜兴紫砂文化的贡献与影响4
4、集聚效应,荟翠文化功在社会
宜兴蜀山东坡书院对于宜兴紫砂文化的贡献影响,还在于发扬光大了东坡精神,荟萃了地方文化精华,集聚了各种效应。为人们了解紫砂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场所和旅游景点。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场所,东坡书院枕山面河,林木叠翠,梵钟悠扬。门前现在虽不见小河“书院浜”,但人们不难想象当年四乡八邻的莘莘学子,乘舟上学,踏着河埠石阶前来求学的盛景。东坡书院大门两侧的对联:“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保文根据清代文人、道光年间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梁章钜歌咏欧阳修与苏东坡所写的诗联所作。两侧墙上悬挂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所写的东坡诗词。“东坡书院”题匾则有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一支笔”、党内书法家的舒同题写。而园内的一眼东坡井,相传是元丰七年修筑东坡草堂时所凿;后成为书院学子饮用的水源。正所谓应了“饮水思坡老,甘泉育后英”的深意。
走进东坡书院,这里有“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宋·苏轼·四家小品”、“苏轼红梅图”、“东坡笠屐图”、“金元直·赤壁图”、“轼书·桔颂贴”、“朱德诗联”等诗赋拓刻。讲台后大屏风,刻有“苏文忠公治学篇”,背书苏轼“答王庠书”,体现了东坡治学的严谨和东坡精神的博大精深。讲堂两边8幅画作,更生动地反映东坡学子刻苦读书和课余戏嬉的场景。
溯古追今,这里有清光绪八年(年),宜兴地方二十四家大姓望族合资重建书院历史回顾。高大轩敞的“讲堂”、“飨堂”结构古朴,深厚奥邃,雕刻精美,是典型的明清建筑,也是整个书院最宏伟完美部分,可历年而不坏。堂前悬挂“讲堂”匾额,由清代浙江巡抚、宜兴人任道镕所书,后面是“似蜀堂”由清代江宁布政使、四川眉山人杨能格所书。前后立柱上分别是用苏东坡“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联语和明代胡琏的“一生忠节黄州谪,千古文章赤壁书”的联语,意在再现当年这里弦诵彬彬,余音绕梁,莘莘学子,文脉相传的纯朴学风和景象。
更多地融合进宜兴紫砂文化的内涵,则又是东坡书院不同于其他书院的一大特色。书院作为蜀山南古街紫砂文化特色“八景”之首,这里陈列有近现代就读于东坡书院的有名望的学子照片、个人传略,共43件,其中不乏各个时期的紫砂名家,东坡书院“人才库”,映照了宜兴历史人物在东坡精神的熏陶下,为学从艺所取得的成就。紫砂的艺术在东坡书院历历可见,天井里的堆花龙缸,系陶都宜兴特产。龙缸图案栩栩如生,为艺人用大拇指堆贴的工艺完成的,这种独特的“堆花”装饰手法,与宜兴紫砂、宜兴均陶并称陶都“三绝”,国内最大的紫砂东坡雕像,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制作的多幅紫砂壁画。宜兴文化部门常年在此举办的紫砂书画陶刻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展览,也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感受和领略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
脍炙人口的书院文化与泱泱大观的紫砂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融合,成为了文化中的经典。来自东坡书院和陶都紫砂相交中的那些人和事,无不昭示着书院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特产、习俗关系之密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由书院文化所派生出来的一系列属于与地域特色文化从登上中国文化的舞台起,就有着非同凡响的生命力。由此,它也从另一个方面昭示人们,作为新时代的书院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只有像前人一样勇于扬名立万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创造出别样的的文化自信,才能将诸如东坡书院、宜兴紫砂的芬芳洒遍世界,撒满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fc/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