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水文

【气象】   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比常年略高0.1摄氏度,属于正常年份。全年气温与常年比较呈现“头尾低、中间高、高温特高、低温较低”的特点。1月和11月平均最低气温分别比常年低1.7摄氏度和1.9摄氏度,12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低2.3摄氏度。12月28日出现的年极端最低气温-9.7摄氏度,为近20年气温次低值 。7月平均气温为30.4摄氏度,比常年高2.1摄氏度;8月平均气温为30.6摄氏度,比常年高3摄氏度,创历史同期新高。7月和8月平均最高气温历史上首次同时突破35摄氏度,分别为35.9摄氏度和35.7摄氏度,比常年高3.7摄氏度和4.2摄氏度,均超同期历史极值。8月7日出现年极端最高气温40.6摄氏度,刷新宜兴气温最高值纪录,原记录为39.7摄氏度(2010年8月13日)。全年出现0.1毫米以上的雨日110天,雪日8天,总降水量为1217.7毫米,接近常年。从月降水分布看,1月和11月降水异常少,不到常年的两成;2月雨雪天气导致降水量异常多,将近常年同期的两倍;6、7两个月梅雨量比常年少四成;10月受强台风“菲特”影响,降水量比常年多八成以上。全年出现寒潮4次、暴雨5次,暴雨日降水量最大值为96.5毫米,出现在6月7日。全年雷暴日23天,属较少的年份。年日照时数2131.2小时,比常年多296.9小时。
  四季气候特征  冬季(2012年12月—2013年2月):气温正常略偏低,降水多。冬季平均气温3.7摄氏度,比常年偏低0.9摄氏度。在经历2012年的冷冬以后,1、2月气温明显回升,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2摄氏度。冬季降水量254.7毫米,比常年多35%。其中,1月降水量仅10.9毫米,历史上较少见;2月降水比常年明显多,尤其是2月上旬降水量是常年的4倍多,创历史最多纪录。
  春季(3—5月):温度、降水均适宜,多晴少雨,光照充足。4月日照时数为历史同期最多。4月5日—7日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48小时降温15.4摄氏度。4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达-1摄氏度,创4月历史最低气温纪录。
  夏季(6—8月):气温前低后高,梅雨量少。夏季平均气温28.3摄氏度,比常年高1.5摄氏度,尤其是7、8月为宜兴有气象纪录后同期最热,全市多项高温纪录被刷新。夏季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日数达45天,超过原纪录(1971年33天),成为史上最炎热夏季。总降水量502.3毫米,比常年少45.6毫米。6月23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5天,梅雨量167.3毫米,入梅略偏迟,出梅早,梅期短,梅雨量少,梅期降水集中,其间出现连续罕见高温天气。
  秋季(9—11月):气温正常,降水正常略偏少。平均气温17.5摄氏度,与常年基本持平。降水量226.9毫米,比常年少42.4毫米。降水分布严重不均,其中9月降水比常年少三成、11月降水只有常年的两成、10月降水比常年多81%。受强台风“菲特”外围影响,10月7日、8日降水分别达53.5毫米和71毫米,创10月历史最多纪录。
  灾害性天气   2月上中旬连续出现两次雨雪天气过程,分别在2月7—8日和18—19日,其中18日夜间到19日早晨全市普降暴雪,积雪深度达12厘米,致使部分厂房、蔬菜大棚受损、坍塌。由于两次雨雪天气过程正处于春运返乡、返城高峰期,雨雪造成的低能见度及道路结冰对春运和市民出行安排有较大影响。3月中旬和4月初出现两次“倒春寒”和“晚霜冻”,使春茶和花卉苗木受损严重。夏季,副热带高压持续异常强盛,出现较长时间的高温酷暑天气,且最高气温大部分维持在37摄氏度以上。高温使中暑病人增多,用电用水量明显增多,对蔬菜和茶叶生产影响较大。据统计,持续高温少雨对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等造成一定程度减产,花卉、苗木、山地果园树体因水源缺失导致枯死或接近死亡,茶园普遍受灾,各茶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茶叶片灼伤与茶树死亡。全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受灾面积分别为4000公顷、2666.67公顷、355.33公顷、4666.67公顷,受灾损失3.62亿元。

 

【水文】   宜兴西氿站最高水位3.72米,出现在7月6日;最低2.89米,出现在12月27日;年水位落差0.83米。太湖大浦口站最高水位3.8米,出现在10月13日;最低2.77米,出现在12月9日;年水位落差1.03米。宜兴城6条河年径流量13.6亿立方米,7月6日年最大下泄流量每秒183立方米。全年蒸发量701毫米。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