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登上央视了,非遗大师教你做壶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图文

砂海墨韵

来源

(ID:zisha5)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

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CCTV《非遗公开课》邀请了十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现匠心之醇,器物之美。

每一份古老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一代代“守艺人”的热爱与奉献,在宜兴紫砂非遗专项中,三位手艺人关于宜兴紫砂壶的故事,从各种角度缓缓道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周桂珍

作为顾景舟的徒弟,周老亲手制作了一把师傅亲授的僧帽壶,向观众展示了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秀堂

在一座座惟妙惟肖的紫砂工艺品中,徐老讲述了在设计制作里,艺人创作灵感的来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

周小东

用供春、井栏、板桥提梁三把不同时期的紫砂壶,演绎了宜兴紫砂年的岁月。

小编认为,这篇文字稿具体细致的写出了这三把壶对于宜兴紫砂历史的重要性,现与君共赏。

《非遗公开课》周小东馆长录制内容文字稿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宜兴,是中国著名的陶都,有年的制陶史,紫砂只是宜兴众多陶瓷门类中的一种,其优良的材质、独特的工艺、卓越的功能以及文人所赋予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了世界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宜兴紫砂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艺理论体系,具体说就是紫砂材质学、紫砂工艺学与紫砂人文学。如果要用几句话来说明紫砂,那是有难度的,但是归根结底一句话:材质是根本,工艺是关键,人文则是我们宜兴紫砂艺术的灵魂。这里我想通过介绍几把茶壶和几位艺人来阐述一下我们宜兴紫砂的前世今生。

第一把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供春树瘿壶》,这也是历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一把壶。这把壶见证了宜兴紫砂是因茶而生,为什么是因茶而生,这就要提及中国饮茶在这一时期发生的转变:宋代,中国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点茶,而明代,中国的饮茶方式则主要是泡茶,所以这把壶可谓生逢其时。另外,这件作品上还承载着一个重要信息,在这把壶的把稍里,还有两个字——供春,这是供春在壶做好后,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上面。这一刻不仅开创了宜兴紫砂,更开创了中国陶瓷界匠人能将自己的名字堂堂正正留在作品上的新风尚,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为后人研究紫砂提供了依据和方便。

第二把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曼生井栏壶》,它见证了宜兴紫砂是因文而兴。这把壶是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的,他既是文人,又是官员。在紫砂的创作方面,陈曼生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参与了进来:第一,他参与了设计,设计了很多的壶型,现在就有曼生十八式的说法;第二,他在壶上进行铭刻,且字与壶相得益彰;第三,作为金石家的他把印章和壶融为一体。而这把曼生井栏壶是如何设计的,就要追溯到清嘉庆年间的一个中秋节,陈曼生和他的好朋友赏月品茶,就在这时,一个丫鬟在院子里的井边取水,陈曼生一看来了灵感,就画下了井栏壶的图纸,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就在画好的时候,天上的云彩飘过来,把月亮遮住了一小半,陈曼生的灵感又来了,于是又创作了一把“却月壶”,并提下了“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的壶铭。一个中秋夜,就设计了这样两把传世经典,到如今,这两把壶和壶上的铭刻都成为了受人称道的珍品,足见“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第三把是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设计铭刻的《板桥提梁壶》,这把壶见证了宜兴紫砂是因技而名。年,上海科教制片厂来宜兴拍摄一部叫做《宜兴紫砂陶》的科教片,顾景舟作为顾问,就设计了这把壶让徒弟在电影里进行演示,电影拍完了,壶也做好了,但没有烧,一放就是好几年。等到顾景舟晚年时,才把这把壶拿出来,由于时间长了,有一些开叉干裂的地方,因为此壶很有纪念意义,顾景舟就用釉水在这些地方进行了点缀,并在壶的一面刻上苏东坡的话:“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若缺一,不可成书也”,另一面则刻上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话的用意很深。这把壶顾景舟为我们留下了很丰富的文化遗产:第一,做人要不忘初心,顾景舟十八岁就从事紫砂行业,在三十多岁时,他就把名字从顾景洲改为了顾景舟,他认为,如果紫砂是一艘船,那他现在是为它拉纤的,今后,要为它撑杆摇撸,等他年老的时候,就要为它掌舵,可以说,顾景舟是说到做到了;第二,做壶要毕智穷工,就像这把提梁壶上所写,书要有精气神,壶也一样,有人曾采访顾景舟,后来在记载中写了一段话,说顾景舟把他的每件工具,都做得像艺术品一样,可想他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在平日里,顾景舟对其徒弟同样要求。第三,做文化要包容,就像苏东坡和王安石,虽然政治上是有分歧的,但在艺术上是相合的。顾景舟晚年时曾把他的紫砂艺术归纳起来,形成了十八讲,不论是不是他的徒弟,他都毫不保留地把紫砂文化传播下去。

回过头看,我们宜兴紫砂几百年的发展,不就是无数勤劳智慧的紫砂艺人与无数喜欢紫砂艺术的文人将其他艺术与宜兴紫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使宜兴紫砂成为中国一项当今优秀的民族文化。紫砂壶,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注:由于节目视频无法上传,想看视频的壶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ms/13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