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一定会发展成糖尿病吗糖尿病逆转,只
具有哪些特征的患者,糖尿病逆转的可能性高?
首先,需要排除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糖素瘤以及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糖尿病,因存在特殊病因,往往难以逆转。其次,排除1型和1.5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这些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通常已经处于非常差的水平。第三,还要排除型糖尿病病程比较长、胰岛功能非常差的患者。
我们可以通过“A、B、C”方法来评估患者糖尿病逆转的可能性:
?A(Antibody):谷氨酸脱氢酶抗体阴性,表示患者不存在破坏自身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B(BMI):BMI>5kg/m^,表示患者体脂是影响胰岛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C(C肽):空腹C肽水平>1.1ng/ml,餐后C肽水平>.5ng/ml,代表β细胞功能有逆转的可能。
哪些方式有助于糖尿病逆转?对于肥胖患者来说,减重是否有具体的目标?
首先要了解糖尿病逆转的定义,糖尿病逆转指的在未使用药物治疗(口服、注射类)的前提下,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可维持血糖正常1年以上,包括完全逆转、部分逆转和长期逆转。
实现糖尿病逆转的方法主要包括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非胰岛素药物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和代谢手术治疗这四种方式:
?研究显示,通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实现1/3的人完全逆转;
?对于空腹血糖>9.5mmol/L,HbA1c>8.5%的患者可以选择二甲双胍、SGLT-i和GLP-1RA的联合治疗,加之生活方式干预的方式来实现逆转;
?胰岛素强化治疗,针对的主要是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HbA1c>10%的患者,利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去除糖毒性,加之生活方式干预实现逆转的可能;
?对于BMI>3.5kg/m^的严重肥胖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干预,通过减重来实现逆转。总体来说,超重/肥胖患者如果想要实现糖尿病逆转大约需要减重10-15kg。
这四种类型型糖尿病友有可能长期缓解,不用药物血糖也能达标,一定要抓住机遇!型糖尿病友的长期缓解,是指糖尿病达到完全缓解持续5年以上,即5年以上血糖指标完全正常,糖化血红蛋白<5.7%,只需要饮食和运动治疗,不需要药物治疗。这是所有糖友追求的最好的治疗结果,也是内分泌科医生希望看到的结果。
哪些型糖尿病友可以达到长期缓解,怎么做才能长期缓解呢?
可以长期缓解的人群
1.肥胖体型的糖友
有研究表明,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不足所导致的血糖升高,对于体型肥胖的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因素更明显,而体型正常或消瘦的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不足的比例更高。
所以,体型肥胖的型糖尿病病人,只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控制好体重,就有可能达到糖尿病的长期缓解。
.新发糖尿病糖友
新发的糖尿病病友,这类人群既往血糖正常,常常因为有一些意外情况,如感染、外伤、手术、情绪大起大落等应激,或近期过多的饮用甜饮料,或服用一些影响血糖的药物,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这些情况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及控制饮食和体重,可能会达到糖尿病的长期缓解。
但是,这类人群需要排除暴发性1型糖尿病、成人迟发性1型糖尿病、胰腺炎后糖尿病。
3.胰岛功能损害轻的糖友
胰岛功能是评估型糖尿病是否能长期缓解的指标之一,胰岛功能损害轻的糖友,通过胰岛素治疗,或能使某些去分化的胰岛干细胞重新激活,这样可以得到长期缓解。
4.病程小于5年的糖友
英国曾经有一项大型研究提示,型糖尿病病人在发现糖尿病时,自身的胰岛功能就已经减少50%,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在不断下降。
所以,病程小于5年的糖尿病病人,胰岛功能损害也相对较小,经过饮食、运动等治疗可以达到长期缓解。
怎样才能达到长期缓解
1.尽早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目前为止,胰岛素是相对安全的降血糖药物,对于长期血糖过高的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会导致胰岛功能的损害,所以需要尽早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由于长期使用胰岛素会增加体重,而体重增加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所以,型糖尿病病人只能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当血糖达标后应该重新调整方案,使胰岛功能得以恢复,达到血糖长期缓解。
.使用不损害胰岛功能的药物
许多药物会对胰岛细胞有损害,如某些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激素等,如肾上腺素、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苯妥英钠、二氮嗪、干扰素等,会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而降低胰岛功能。
降血糖药物中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脲类、格列奈类等,长期使用会导致胰岛素过度分泌而影响胰岛功能。
所以,型糖尿病人在使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时,应该注意向医生说明或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其是否损害胰岛功能。
型糖尿病病人在选择降血糖药物时,尽量选择不影响胰岛功能的药物,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SGLT-抑制剂、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尤其是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还有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
所以,只有很好的保护好胰岛功能,才有可能做到型糖尿病的长期缓解。
3.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对血糖影响较大,当我们进食大量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血糖会快速升高,过高的血糖就会对胰岛造成损害。
所以,我们每天的饮食需要均衡,尽量选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且是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饮食中应保证一定的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防止脂毒性对胰岛功能的损害。
4.生活规律
规律的生活是保证血糖稳定的基础,如果生活无规律,特别是饮食不规律,会因为饮食不当引起血糖波动,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最后致使胰岛功能受损而失去糖尿病长期缓解的机会。
睡眠紊乱,会因为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体内一些升血糖激素增多,最后因长期血糖升高而失去糖尿病长期缓解的机会。
5.加强运动
运动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是治疗的基础,通过运动糖尿病病人可以直接消耗部分能量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多数型糖尿病病人都存在肥胖或体重超重,肥胖和超重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难以控制,胰岛β细胞负荷加重而导致胰岛功能衰竭,所以,只有通过运动管理好体重,才能达到型糖尿病的长期缓解。
总之,使型糖尿病达到长期缓解是医生和糖友共同的愿望,要做到这点,糖友必须管理好自己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使自己的胰岛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小时血糖≥11.1mmol/L则提示糖尿病的存在。但如果一个人的餐后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但未达到11.1mmol/L,这就是糖耐量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也称为糖调节受损。此外,糖调节受损还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但小于7.0mmol/L。
糖调节受损是一种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也称为糖尿病前期,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可以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尤其是老年糖调节受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但是糖调节受损毕竟不是糖尿病,而是提示血糖正在向糖尿病的方向逼近。它是一个可逆的阶段!也就是说,糖调节受损的人既可能向糖尿病方向转化,但也可能向正常血糖方向转化,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糖调节受损。如果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干预,就可以延缓或是逆转这个阶段进展到糖尿病。那么如何进行干预呢?目前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是饮食和运动的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转变成糖尿病的风险。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还是偏高的话,也可以使用药物干预,特别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它们的效果低于生活方式的干预,而且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干预。总之,如果朋友们发现自己正处于糖耐量受损或糖调节受损阶段,那么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加强锻炼、减轻体重,必要时辅以药物干预,那么你或许就可以不用继续走在前往糖尿病的道路上去了噢!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糖尿病之友、糖甲大院河北医院内分泌科简介
年成立内分泌专业组,年独立门诊,年独立病房,年独立病区。内分泌科是张家口市内分泌代谢专业唯一具有硕士研究生招收与培养资质的科室,张家口市唯一具有内科学(内分泌代谢)专业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与培养资质的科室。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规范(GCP)备案专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认证单位,糖尿病院内血糖管理培训实践基地,河北省生长发育与矮小症专病联盟单位,河北省罕见病成员单位,共青团河北省青年文明号。多次承办河北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曾多次获得过院级的“先进科室”、“先进护理集体”等称号。内分泌科将努力建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优质、团结协作的学习型团队,集医教研于一体、以内分泌代谢疾病为诊疗特色的京西北区域国家重点内分泌专科。
内分泌科年门诊量6.71万人次,病房床位65张,年住院人次。内分泌科现有医生15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内分泌科现有护士17人,其中主管护师7人,有名护士持有糖尿病教育专科护士证。
内分泌学科是院级重点学科,开设有内分泌专家门诊、生长发育门诊、肾上腺门诊、肥胖门诊、甲状腺门诊、普通门诊、宣教门诊。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为内分泌科常见疾病,目前内分泌科开展的亚专业包括生长发育、内分泌高血压、肥胖和特殊类型糖尿病,涉及病种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异常、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疾病、骨质疏松、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内分泌科联系-1
部分医师联系方式如下: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fc/1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