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资料)宜兴紫砂七大老艺人——现代紫
年10月成立紫砂生产工场,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人组建。
年-年,蜀山、前墅一带的紫砂从业人员组建了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蒋蓉这七位著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七位老艺人作为“技术辅导”参与紫砂工艺厂的教学与生产,后被人们称为紫砂艺界“七大老艺人”,紫砂七老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图为年,(从前至后)蒋蓉,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陈福渊在老工场进行制作)
“宜兴紫砂七大老艺人”历史资料
一、任淦庭(陶刻)
人物介绍:
任淦庭(-),字缶硕,名干庭,号石溪、聋人、大聋、漱石、左腕道人、左民。紫砂陶刻名艺人。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即后来所称的七大艺人之一。
任淦庭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后不幸家道中落。他只读过三年私塾,自幼喜爱书画,因家境困难,无钱购买笔墨纸张,时常以树枝作笔,席地而画。15岁,拜宜兴有名的陶刻画家卢兰芳(常为上海剧团画布景)为师习画,满师后在吴德盛陶器公司雕刻作画谋生。吴德盛陶器公司的产品上常有署名“企陶”或“潜陶”的刻款,多为任淦庭所制。他幼年丧父、中年丧母,命运多舛。抗日战争爆发后,陶器行业日渐蕭条,他无活可干,流落乡村,以鬻画卖字为生。
任淦庭酷爱书画,潜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艺,他还师承清代末年宜兴书画家、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等人,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文学诗词、辞章与短句,使陶刻装饰与紫砂文化的艺术风格和谐协调。他善于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鼎炉等陶坯上书画或雕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无不生动雅致。他雕刻的书法,笔力遒劲,铁划银钩,刀锋灵秀,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金石味浓。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自成风格。特别是装饰成对紫砂花瓶,布局合理,雅致舒坦,是他的独到绝活。
他一生中制作的陶器最多,题材多属吉祥寓意性的,如“喜上眉梢”、“春燕画筒”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对新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化进雕刻创作之中,给陶刻艺术增加了新的画面和注入了新的生活情趣,如“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等。
任淦庭陶刻作品独树一帜,影响颇大,是紫砂陶刻技艺全面的民间工艺大师。他的作品曾被送往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展出。“渡舟听莺”和“腊梅喜鹊”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由于他对紫砂工艺的突出贡献,曾被评为工业特等模范,年出席全国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同年11月又出席全国群英会,年被轻工业部评为“国家名牌手”。
他精心带徒传艺,其中徐秀棠大师就是组织合作社后他的第一个弟子。其他还有谭泉海、鲍志强、鲍仲梅、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邵新和、王品荣、冯希亚、朱蓉娟、陈凤妹、张赦棠等。
任淦庭有个别号曰“大聋”或“聋人”。他耳朵的确不太好,听力差,但绝不失聪。遇有他不愿回答的问题或难题,他会充耳不闻,并在工作桌台上衬坯的垫子上,书写“聋人”二字,应付搪塞过去,这是他生活中的机智。他的创作丰富,还得力于他收藏和留心保存的相当数量的工具书及前辈的稿子,这是他几十年不断学习、实践积累起来的成果。年近80高龄时,他也从不间断,每天埋头翻阅、感悟,并为后辈画下画稿及各种陶刻用句。
(图为年,任途庭指导徒弟徐秀棠、谭泉海等人学习陶刻技艺)
(图为.7.28.任淦庭向毛国强传授陶刻技艺)
作品赏析:
任淦庭《云肩纹瓶》
跂陶主人、任淦庭刻《铺首方尊》
任淦庭吴汉文合作《人物笔筒》
顾景舟制任淦庭刻《大石瓢壶》
王寅春制、亚明画、任淦庭及徐秀棠刻《亚明方壶》
二、裴石民(制壶)
(图为年,裴石民在制作螃蟹)
人物介绍:
裴石民(l-l),原名德铭、云庆,宜兴蜀山人,紫砂名艺人。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他出生在蜀山南街一豆腐店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l4岁拜姐夫江祖臣为师,为了与紫砂工艺更相符合,后改名石民。他年少成名,19l3年22岁时到利永公司制作紫砂陶器,技艺成熟,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紫砂爱好者纷纷邀请他制作紫砂陶器。抗战前夕,由上海利永公司张槐卿和江祖臣介绍,到上海著名魔术师莫悟奇家中制陶.
后与莫悟奇结为至交,两人常常共同设计,制成紫砂珍品。当时泥料从宜兴运到上海,制成陶坯后再运回蜀山烧成,然后再运回上海莫家中陈设,盆景上仅盖“悟其治陶”印章,“悟”之说因此而来。他在上海长住达十年之久,先后为几个古董商店专事仿古,颇负盛名。年,裴石民回乡在蜀山大桥下北厂开设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仿陈鸣远的作品甚多,精工细作,几可乱真,遂有“陈鸣远第二”之称。因而裴石民也练就了驾驭各种形款紫砂器的能力。除了茶壶以外,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等均有所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这也是与他平时造壶以外的文人雅趣分不开的,他善养鸟、斗蟋蟀,尤喜养兰花,以从自然生态中汲取创作之灵感。
裴石民曾有二次惊人之举,第一次是宜兴名士储南强在苏州冷摊上发现明代正德年间的“供春壶”,壶盖由后人黄玉麟所配,经黄宾虹考证此盖与原盖不相符,遂由裴石民重新配盖。解放后,储南强将此壶献给了国家,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次是为明代圣思桃杯配杯托,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这两个配件都与主体协调匹配,反映了他高超的捏塑技艺和设计理念。其后,又为清代陈曼生所制紫砂生栗子配上一个熟栗,与原件辉映成趣。
裴石民年在“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上展出的“松段壶”,以苍松一截为壶身造型,褐色,树皮斑驳,树身斧斫,枝芽依然;壶把、嘴、盖也用松枝造型,壶身和盖旁镶以绿色的松针浮雕,苍劲中显出勃勃生机。配以四只茶杯,一只茶盘,全为松段造型,浑为一体,刚劲古雅,展出后获得优秀奖。其照片刊载于年6月出版的《华东民间艺术画册》。年,裴参加陶业生产合作社,作品以中小件为主,造型常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收能放,简繁得当,精湛的技艺制成清秀不俗之壶。他对泥色的选料配比极为独到,各种泥色入其手,既可作出古趣盎然的仿古茶具,又能制成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瓜果、动物;既能制作典雅的光素茗器,又能制作出千姿百态的花式茶具。其代表作还有“串顶秦钟壶”、“双圈名鼎壶”、“菊蕾壶”、“莲心茶具”、“素身圆裙壶”等;文玩水盂有“金蟾水盂”、“田螺水盂”、“葫芦水盂”、“松段水盂”、“百果水盂”、“金龟水盂”等,每种式样至多只制作五六件,少则二三件,以高雅大方的风格,在紫砂艺苑中別树一帜,其择善执著,求新求变的精神颇能启发后人。
(图为裴石民在辅导青工)
作品赏析:
裴石民制《三足鼎壶》
裴石民制《素身围裙壶》
裴石民制《三头桑盘摆件》
裴石民制《段泥松段三足洗》
三、吴云根(制壶)
人物介绍:
吴云根(1-l),宜兴蜀山南街人,原名芝莱。紫砂名艺人,l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他14岁拜师于汪生义,曾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三年学成。其时清廷衰败,经济蕭条,紫砂窑场大不景气,常靠挑坯、搬运为营生。l年由利永陶器公司介绍,和杨阿时、李宝珍、朱庆生三人远赴山西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历时三年,其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木炭釉炉窑烧制均釉紫砂陶,取得满意的效果,成为近代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3年后回故乡蜀山,仍以制壶为业。年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2年后回宜兴。年又在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担任技师,尔后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联袂授艺,延至抗战爆发学校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宜兴紫砂业逐步复兴。年他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担任成型技术辅导员。宜兴紫砂厂成立后,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殿堂,可谓门墙桃李,极一时之盛。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亲沐其教泽,并由吴云根推荐于师弟朱可心身边学艺。他待人谦和大度,诙谐、风趣、体魄强健、力大超人、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摒弃门户之见,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年,在他68岁高龄时,在师徒间首开技艺比赛之先河,对每人完成的作品一一评点,从学者都十分敬佩,深受大家爱戴。他长期从事学院的正规艺事教育,十分重视自然界的写生,尤其对竹的形态细心研究,为制作竹段壶充实素材,丰富造型,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导徒弟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正由于他把握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技法在于磨砺”的原则,因而他的制壶风格朴实稳重,光润内蕴,构思奇妙,擅长筋纹器制作,于仿制传统作品中别具匠心,推陈出新,给人以新颖之感。
吴云根制作的“提梁弧菱壶”、“双色竹段壶”、“大型竹提”、“传炉壶”、“线云壶”、“合菱壶”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大展,声誉远播。早在l年,他的传炉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优秀奖。他的“牛盖洋桶壶”,其壶紫褐色,外观光润可人。虽是件传统造型,但吴云根做得颇为不俗,整体端庄稳健,朴实规矩,气势挺拔,壶身的圆润、流、肩和盖的弧线过渡都十分流畅,洋溢着一种韵律美。此壶为任淦庭陶刻,吴云根设计,可谓珠联璧合。创作设计的“竹花盆”、“大长方水底盆”、“菱角茶具”、“双色柿子”、“鱼罩壶”、“春亭壶“等,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同时颇具创意。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竹节为壶身,挺拔刚劲,嘴、把、钮缀以小竹枝攀于壶体,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似风中飘动,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得体。
他一生中真正做壶谋生的时间与同辈艺人相比是最少的,故他留下的茶壶并不很多。
作品赏析:
近代?吴云根制、云石铭刻《东坡提梁壶》
吴云根《双色竹段壶》
吴云根《合梅壶》
吴云根制、岩如刻《海棠壶》
吴云根《石榴壶》
吴云根《鱼化龙茶具套组》
四、王寅春(制壶)
人物介绍:
王寅春(l-),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川埠上袁村,紫砂名艺人。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王寅春13岁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满师后即帮窑户制坯当客师,24岁后在家自产自销紫砂壶,因手艺出众,上海客户纷纷订货,并赠“阳羡惜阴室王”印款盖于壶底。把梢和盖内钤“王寅春”方印,是素有切玉圣手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先生为他刻的。他宝爱此章,一直沿用到辞世为止。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也慕名前来订制水平壶并包销,王寅春很快扬名沪上。据已故陶业家华荫棠老先生生前回忆,年江苏省陶业工厂在蜀山成立,招聘陶器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陶器,陶业工厂曾经向上送礼品“满汉全席餐具”,每套件,外红泥,内白釉,皆由王寅春做坯,任淦庭陶刻。
王寅春在年应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之邀,去沪上专事紫砂仿古产品,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名壶图谱和实物,反复揣摩,成功地仿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陈子畦等名家的作品,自然也提高了自己的鉴赏眼光和艺术素养。
对宜兴紫砂陶走向国际市场,王寅春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年东洋生意兴起,日本人向吴德盛陶器公司订购了只小花盆,因工期仅为二个月,他率先制成了紫砂挡坯的模型,首开紫砂成型工艺用模具的先河,为重大革新之一。年,又应上海陶器店客商张甫林和唐明香之请,赶制一批咖啡具,每套15件,除壶、奶杯、糖缸各一件外,还有6杯6碟,坯体全部采用紫砂泥制作,内壁均上白釉,造型有六方、八方、抽角等,咖啡具销往欧美市场后深受好评。接着又为蜀山蒋洪汝赶制一批销往泰国的茶壶,有洋桶、线圆等。
年10月,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年和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两次出席省群英会,受到省政府嘉奖。其制壶既快又好,技艺精巧令人赞叹,因而他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茶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玉笠壶”、“圆条壶”、“八方盅形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等。已故江苏画院著名画家亚明设计了“亚明方壶”、“六瓣高瓜酒壶”,皆由其制作,两位名家迁想妙得,合作而成的佳品,独具匠心,是留世杰作。
王寅春为人忠厚,诚朴而谦虚,行动稳重。两手虽粗,但特别灵巧。虽不识字,但极具经营头脑。其作品线条挺括清晰,口盖准缝严密,既继承传统又能突破传统,无论是哪一类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性,不论茶壶、茶具,还是花盆、餐具,咖啡具以及光货、花货、筋囊货制作上具有相当高的技艺,很难有人企及,他一生创新的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六十件之多,是位勤劳多产的名艺人,74岁时还创作“裙花提梁壶”,可谓壮心不已,宝刀不老。在20多年间,他先后带徒50余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制壶快捷高手,现今有的已成为国家级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品赏析:
王寅春制《小朱泥壶》
王寅春制《六方菱花》
王寅春制《梅花周盘壶》
王寅春制《碗灯壶》
五、朱可心(制壶)
人物介绍:
朱可心(.10-.3.26),原名朱凯长,自取“可心”名,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宜兴蜀山人,紫砂名艺人。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朱可心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朱伯荣以编织草席为生。14岁时拜紫砂艺人汪生义为师学艺,与吴云根、汪宝根结为师兄弟,虚心好学,刻意求新,壶艺初露锋芒,擅长花货造型,仿制传统产品独到,所制“鱼化龙”和新创的“一节竹段壶”为窑主们看好,声誉大振。年,经师兄吴云根推荐,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老师,兼做实验工场技师。次年,他创作的“云龙鼎”,以民族象征巨龙为题材,鼎身捏塑神龙形象,高2.5尺,腾云驾雾,气势不凡,雕镂生动,布局恰到好处,并巧妙地运用紫泥天然色彩,形象、色泽及表面纹理,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荣获“特级优奖”。另一件“竹节鼎”,构思奇特,配色巧妙,做工精细,竹节清晰有致,轮廓分明,盖面竹叶处理成镂空,便于焚香透气。这件作品在上海蓬菜市场(豫园商场)展出时被宋庆龄以英镑定购,展后回国交货,该鼎现保存在宋庆龄故居内。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他度日艰难,但工作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创制了几十种(套)近千件的紫砂器具,“云龙壶”、“竹段壶”、“松鼠葡萄壶”、“报春壶”、“翠蝶壶”、“三友壶”等为其杰作,成为长销不衰的品种。上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圆松竹梅壶”为南京博物院收藏。
年夏天,朱可心被选送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学习5个月,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工艺装饰手法以及比例、层次、变形等一系列基础知识,见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美术、工艺作品,著名的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都为他们上过课。学习回来后,他担任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监事。
年,他以合作社代表身份,参加了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他的作品“仿古竹提盒”、“松竹梅三友壶”和“一节竹段壶”曾出国参加展览。他出席过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年,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年精心仿制了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圣思桃杯”,费时4个多月,获殊荣。年又仿制陈鸣远包袱壶”,可以乱真,达到紫砂技艺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万寿壶”曾先后呈送徐海东大将、毛泽东主席。“可心梨式壶”由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赠送日本国田中角荣首相。
朱可心是一位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断变化进取的艺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后期,作品无不洋溢着时代气息,风格浑厚淳朴,技法老成,法度合宜,力作颇多。年10月,上海电视台来宜拍片,他制作了一把“仿古壶”,其后又制作了一把“汉扁壶”,这时他已82岁高龄。他桃李芬芳,辛苦培育了紫砂塑器的众多人才。年,他的亲属和弟子李芹仙、潘春芳、汪寅仙、吴震、许成权、范洪泉、曹婉芬、倪顺生等收集资料,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专集。
年朱可心指导何道洪、周正华
年朱可心指导范洪泉、周桂珍、周坤生、王莲芳
作品赏析:
朱可心制《彩蝶壶》
朱可心制《鱼化龙》
朱可心制《云龙壶》
朱可心制《竹段壶》
朱可心制《双色柿子壶》
朱可心制《仿古壶》
六、顾景舟(制壶)
人物介绍:
顾景舟(l.10.l8--.6.3),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晩年自号壶叟、老萍。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个紫砂陶世家。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称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
顾景舟少年时就读于蜀山东坡小学,18岁时家道中落,继承父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两年后,其父请储铭至家教授紫砂技艺,仅两年,技艺非凡,让人刮目相看,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
上世纪30年代,顾景舟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明清两代名家的传世精品。他反复揣摩造型,研究其制作手法,分析其精髓。他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提高。几年间,他仿制过明代时大彬的“高僧帽壶”、供春的“供春壶”、清代陈鸣远的“龙把凤嘴壶”、“竹笋水盂”以及邵大亨的“扁仿鼓壶”、“仿大亨壶”等,造型端庄,施艺严谨,细部刻画尤精到,无论在技艺上、泥色上都是远远地超过历史原作。分别为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收藏。
顾景舟紫砂技艺全面,掌握了一整套从选矿、泥料配制、烧成到成品加工的工艺知识,对造型研究独到,形成独特的成型技法。作品风格多样,“花货”、“光货”倶佳,方、圆器倶优。“大梅花茶具”是其花货的代表作,“六方水平”和“方钟水平”为方壶的力作。他名噪于“光货”造型,完全靠造型合度、准到、线面转换周正、舒坦和色调雅合来完美一件作品。光货造型,不事堆雕,毫无假借,亦无躲藏,全身线面毕露,毫厘之差都不易遮掩躲闪,因此也最见制作者的功夫。
他一生中创作了数十件品种,代表壶型有“雪华壶”、“汉云壶”、“上新桥壶”、“此乐壶”、“如意仿鼓壶”、与高庄教授合作的“提璧茶具”等。其中“提璧茶具”被国务院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顾景舟古典文学功底较厚,书法雅健老成,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在上海结识了许多书画名流,如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人,视野大开,艺术格调和创作思想也有所突破。50年代,又与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和教授交友,切磋借鉴,如傅抱石、亚明、高庄、刘汝醴、孙文林等。他在陶瓷工艺学、美学、书法、绘画、金石等方面拥有广博的学识。其学术水准和其它艺术的综合能力也远胜其他同行,在紫砂陶艺界独领风骚。年在第二届亚洲艺术节期间,带领高海庚、徐秀棠,为香港茶具收藏家罗桂祥先生收藏的两百余件紫砂器作过鉴定,并开展紫砂陶艺讲座,给许多国家的学者及鉴赏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0年代至90年代初,他自撰或与他人合作撰写的《宜兴紫砂工陶》、《宜兴紫砂壶艺概要》、《壶艺的形神气》、《简谈宜兴紫砂陶艺鉴赏》等9篇论文,在各类专刊上发表。他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他于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年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年,由徐秀棠大师编著的《紫砂泰斗顾景舟》、《景舟壶艺流别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品赏析:
顾景舟制《供春壶》
顾景舟制《洋桶壶》
顾景舟制《提璧套壶》
顾景舟制《传炉壶》
顾景舟制江寒汀画《吴湖帆石瓢壶》
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咖啡茶具》
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
七、蒋蓉(制壶)
人物简介:
蒋蓉(女),别号林凤,年出生于宜兴川埠乡潜洛村的一个紫砂工艺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她1l岁时辍学在家随父抟泥制陶,数年后制作的“犀牛”和“螃蟹戏金鱼砚台”就让人刮目相看。其时她的伯父蒋燕亭在上海制作假古董,许多壶上落款时大彬、陈鸣远、陈子畦等明清名家姓名。她20岁不到就到上海伯父处学艺制陶,眼界大开,技艺精进,也仿冒过荏邨的作品,此时作品多为花货摆件,如“水红菱”、“小田螺”、“小辣椒”、“蓮水盂”等。这对她增加了不少茶壶的造型知识,从伯父那里掌握和学习到了许多技艺,为日后象形、象真壶器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宜兴蜀山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嗣后,她先后带过50余名艺徒,人呼蒋辅导,那时她才30多岁,为七名技术辅导中最年轻者。她平时善于观察蔬果、花鸟、昆虫等自然形体,作为创作的素材,化而用之,在紫砂器上经过艺术提炼,变化到作品之中。她的作品造型、设色逼真,融合了艺术美感与自然生趣,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自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当年创作的“荷花壶”、“牡丹壶”在《文化新闻》、《中国美术》等报刊作过专题介绍。“荷花壶”以盛开荷花为壶体,从中挺出莲蓬为“盖”,盖上栖息着一只青蛙为“钮”,以荷叶为“嘴",莲梗为“把”,色彩对比匀和,洋溢着江南浓厚的荷塘自然情趣和乡土特色。此作在全国陶瓷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种工艺品奖、宜兴县创新一等奖。创作的紫砂九件果品被选为周恩来总理出访礼品。年设计制作“佛手壶”通过改革成型工艺,尝试注浆生产方式制作获得成功,工效提高十余倍,从此各式各样新奇产品均可满足出口订货的需要。之后,她创作了“金瓜壶”、“菱形壶”、“莳花三脚盆”、“叶形烟缸”、“南瓜烟缸”、“大栗杯”、“竹根笔筒”等数十个品种,批量生产。又制作了一批精美作品如“莲蓬烟具”、“竹节烟具”、“小藕笔架”、“南瓜壶”、“荸荠壶”、“妇女耕牛”等作品,曾在各种展览会展出。年以后,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了“白藕酒具”、“枇杷笔架”、“蛤蟆捕虫水盂”、“蛤蟆树桩盆”、“树段盆”、“西瓜壶”、“绿荷叶壶”、“荷花瓣杯”、“芒果壶"等,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年,她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造型进修班的学习,尽管年届65岁,创作热情却依然不减。“百寿树情壶”、“玉兔拜月壶”、“菊蕊花蝶”、“松果壶”、“荷叶壶”、“双龙紫砂砚”等,是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她先后参加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的宜兴陶艺展、北京的宜兴紫砂陶汇报展、日本横滨的宜兴陶瓷展览,多件参展作品获得殊荣。“芒果壶”、“西瓜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收藏。她还多次赴马来西亚、香港举办展览,并发表论文。l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陈鸣远作品研讨会”,还对藏品风格作出鉴定。
蒋蓉在7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共创作新品一百余件,作品无不洋溢着天真烂漫、自然可人的纯朴气息,这是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情感的流露。
年5月前,蒋蓉在讲解荷花壶的创作,辅导青年艺徒
图为蒋蓉年轻时在创作象形花器
作品赏析:
蒋蓉制《老南瓜壶》
蒋蓉制《束柴三友壶》
蒋蓉制《百果壶》
蒋蓉制《枇杷壶》
蒋蓉制《荷花茶具》
管理员联系方式:
(王)
邮箱:
qq.成都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有效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zx/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