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一时的紫砂大家时大彬

他是多年前的民间手艺人

也是最负盛名的紫砂名匠

他仅凭一人之力

就掀起有名一代

紫砂界的重大变革

因此,他也被誉为“千载一时”

后来的慕名者

即使千金

也难求得他一壶

他就是时大彬

时大彬画像

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时大彬,

字少山,也称时彬、大彬,

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

紫砂陶艺大师,被誉为“千载一时”。

时大彬制圈钮壶

宋微宗在《大观茶论》中讲到: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

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中澹间洁,韵高致静。”

明人闵汶水在会客饮茶峙,

总是要将宾客单独“引至一室”,

室内“明窗净几,荆溪壶,

成化磁瓯十余种,皆精品”。

明丁云鹏玉川煮茶图纸本设色

.3x64.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中期以后,

尽管朝政黑暗腐败,

但是江南都市仍是市况繁荣,

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十分的发达,

造就了一些中国工艺史上最高创作技法的工艺精品。

而文人士大夫阶层参与品评和提倡,

无疑使紫砂陶人的智慧和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

已故国大师顾景舟先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先生

也曾在他的《紫砂陶史概论》中说:

“砂艺史上一致推荐的大家,

当以时大彬为典范。

他的贡献在于:

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

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该为之歌功颂德的;

更重要的是,

他为后世留下了惊世杰作,

创紫砂艺术陶文化的先河。”

故宫博物院藏时大彬早期大执壶

壶身铭“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

时大彬对紫砂壶艺最大的贡献是,

重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成型方式,

即“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技法。

这种独特的成型技艺,

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

直至今天仍然沿用。

时大彬处于紫砂工艺从简到精,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启后时期,

他前期做大壶,

在娄东与陈继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

受文人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改制小壶。

大圆壶年春拍以5,,高价成交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时大彬的父亲时鹏是当时文化名流。

明嘉靖年间,

流传着“四大名家”,

即董翰、赵梁、元畅、时鹏。

时大彬最初喜欢做大壶,

按画作比例,

用现在的眼光看,

应有cc之大。

后时大彬游娄东,

遇到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壶艺收藏家陈继儒。

时大彬制紫砂醴泉壶

陈继儒对茗壶有很高的鉴赏能力,

曾聘请制壶好手蒋时英至家中制壶,

然后陈继儒为之书铭,

名工名士,后来世称“双绝壶”。

时大彬常与陈继儒讨论品茶试茶之奥妙,

一天,陈继儒建议:

“把壶从大改小,

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执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

那该多好。”

于是,

时大彬开始改制小壶,

茗壶才由大而改小,

改到只有-cc左右。

时大彬款铺砂菱形壶

时大彬这一变革,

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

并流传至今,成为史上一件趣闻乐事。

时大彬的紫砂壶并不力求雕琢,

而以朴素的雅致和整体感见长,

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

虽不追求工巧雕琢,

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的大彬款大壶

日本博物馆藏

时大彬一生约八十余岁,

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

有诗为证: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载: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

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

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

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

时大彬作品虽多,但流传存世者极少。

至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

时大彬前期大壶作品,发现较少;

中后期小壶作品比较多,

包括传世、出土、文献记载等的数量都不少,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大彬中后期的作品。

博物馆时大彬款紫砂壶

三足如意壶无锡市文物管理所

年在无锡甘露乡,

明崇祯2年华师伊(涵莪)墓出土,

他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

鼎足盖圆壶福建漳浦县博物馆藏

圆壶山西晋城博物馆藏

腰圆式提梁壶延安市宝塔区文体事业局藏

六方壶扬州博物馆藏

大彬款虚扁壶江苏淮安市楚州博物馆藏

大彬六方壶故宫博物院藏

紫砂胎剔红方壶故宫博物院藏

瓜棱壶美国旧金山博物院藏

玉兰花六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龙凤印包壶

仿供春龙带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虚扁壶上海博物馆藏

提梁壶南京博物馆藏

圆纽壶

虚扁壶

醴泉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zx/13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