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林一季度读书
要爱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意义
——《卡拉马佐夫兄弟》
杨良松
今年一二月份,读书竟然不少,不想一到三月,右眼总觉不舒服,看电脑尤其不适,医院说是眼膜结石,但治了也未完全痊愈,打算再去看看。三月份读一本小书《耶鲁极简科学史》也还剩一小部分。但还是略作小结,继续坚持。
书名:
《历史》
?????
一月份读希罗多德《历史》,此书甚长,读了一个多月。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素知希罗多德乃历史学之父,但一直对这书提不起什么兴趣。对这书之所以有更大兴趣,应该是与很喜欢的那部电影《英国病人》有关,《历史》这本书在片中反复出现,还提到了书中的两个故事。一个是K在沙漠里讲的,坎道勒斯之妻成了盖吉之妻;还有个风暴来临,艾玛殊在车里对K讲各式各样的风,有个民族向南风宣战,从此消失。
去年十二月底偶然想起,找来看看。一开始找到的一个版本不对劲,经常碰到错别字,对我这种强迫症患者来说简直要命。费老大劲找到另一个版本,才算好些。
感觉希罗多德这本书,可能才是历史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如今的很多历史书号称科学,看起来索然无味;但外行看热闹,我们看历史不就想看个故事么,这书很能满足我们的爱好。书中有各式各样的民族,国王,风俗习惯和故事,波斯人和希腊人无疑是故事的主角,尤其是好几场战争,但还有其他很多民族。希罗多德在书中甚至详细地记录了木乃伊的制作办法,在制作木乃伊上,富人和穷人都大有不同,怪不得千百年来无数人要做人上人。书中有些民族如吕底亚人和金达涅斯人的做法,女同胞们看了估计会艳羡不己。他“更像沙漠里的闲人,从一个绿洲旅行到另一个绿洲,像交换种子一样交流传说。毫不怀疑地吸收一切,拼凑成海市蜃楼。”
书的第一页就说:以下所发表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调查研究的成果。其所以要发表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
古今皆同,这就是文字工作者们的想法吧
书名:
《柏林传》
叶李庭
?????
前几年就读过伯林的《个人印象》,对其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章印象深刻,后期收集了好几本他的书,但专业所限,也没有去仔细看。叶李庭则是前两年看《火与烬》得知,很喜欢那本书,也知道了他撰写的《伯林传》。
书写得很好,叶李庭为了写作此书跟随伯林多年时间,印象中自己以往看到的传记,自传之外,似乎还很少有人这么干过。伯林倒也洒脱,都可以记都可以写,唯一条件是传记要在死后发表,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也算坦然。确实,如果写自传,自觉不自觉之间,总会有些偏颇吧。
伯林是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家,他所面临的问题,似乎也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伯林似乎像个狐狸,“大多数朋友都把他看做是一只狡黠的狐狸——灵巧、狡猾、机智,从一个话题飞快地扑向另一个话题,避开别人的追逐。但他同时又是一只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在一件事情上比对其他任何东西都能更真切地了解和感觉。他花了不止十年的时间才发现这件事情是什么。”
还有创新,人文社会科学似乎很难说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如牛顿,如爱因斯坦,在他们之前和之后,完全是不同的世界,正如那话讲的,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但人文社科似乎不一样,突破性很难,但可能正是这种保守的渐进式的变革,才是社会所需。
伯林其实算是拥有蛮幸运的一生,20世纪有那么多战争和死亡,他能幸存,可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英国。说起来有机会还真应该去英国看看。
书中散落的真知灼见太多了,刚才翻下自己做的标注,很多很有意思。这书可能还要再看一遍。
书名: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
说起来印尼离我们不远,但确实是片很陌生的异域。第一印象估计就是当年的排华惨案,这使得我这辈子估计都不会踏足这个千岛之国,就算有巴厘岛这样的美景。第二印象估计就是前几年大火的两部名叫《突袭》的动作片。但因为陌生,所以还是想看看究竟是个啥样子。
这本书很能够满足我这种好奇心,作者是曾经常驻印尼的记者,见多识广,好结交朋友,后一种品质是我一直羡慕但估计永远学不会的品质。作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最后回到爪哇岛。看下来,印尼还真是一个奇妙的文化和风景博物馆,各式各样的文化,伊斯兰,基督教,儒教,佛教和印度教,十足的多样性;而各地的自然景色也大有不同,海滩,火山,雨林,高度开发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真有万花筒之感。
因为专业所在,也比较关心印尼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书中谈的不多,但即使是小部分环节透露出来的情况也够触目惊心了,普遍性的腐败,做老师的敷衍了事,跟我们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但似乎多数印尼人也可以安之若素。这种心态似乎也有点意思,我们向来比较的标准是欧美日韩,所以很多方面差距不小;但其实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只是关于亚非拉的书并不多,也很难找到足够的参照物吧。
书名:
《柏林谍影》
????
这书很有名,是勒卡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前几年有部片子《锅匠、裁缝、士兵与士兵》就是根据他的另一本书改编而来。毕竟是间谍小说,有悬疑吊胃口,所以看得挺快。但看下来,真是和书中的男主一样,没啥意思。颓废得很,就是英国佬的一次失败的离间行动。书可能确实写得好,但实在是没劲。中年男人的抑郁无奈太多了,不需要在这帮间谍那里再见到。相比之下,要看间谍,我还是宁愿去看看阿汤哥耍帅,或者谍影重重系列,再不济,看看都好。
还有部同名电影,但看了书之后完全不想看电影了。
喻歆然
书名:
《中央公园西路》
伍迪·艾伦
小老头的三个作品《滨河大道》、《老塞布鲁克镇》和《中央公园西路》,这三个故事的唯一共同点是,婚姻出轨。果真是你伍迪艾伦,婚姻破碎最为动人,因为嘲讽起来一定站在寒风凛凛的道德高地。
伍迪·艾伦的剧本一个原因在于,剧本实体化了那些唠唠叨叨。对话密密麻麻呈现在纸面上,一副快要断气的样子。而这样的呈现,又能让人刚好通过注释,捕捉到掉书袋的时刻。掉书袋和讽刺对于伍迪艾伦实在是驾轻就熟的:
“人想成为物,是因为成为了物就安全了——因为物是不会消失的。比如说《墙》里的故事——那些被处决的人就想成为他们所面对的那堵墙——消失在石硕之中……就是能继续活下去。”
“我讨厌俄罗斯戏剧。没有大起大落,票价还跟音乐剧一样贵。”
“会计师是不会自杀的,也不会通过自杀来寻求救赎——他们通常嗖地消失了,然后蹭地蹿到开曼群岛上去。”
很妙。
书名:
《战国歧途》
刘勃
读了刘勃的《失败者的春秋》后自然应该读战国。刘勃有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字是可读出声演出形的,读者读着就手舞足蹈起来。“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的故事是仓促的,书很薄的一本,由三家分晋开始,讲秦,讲战国无八雄,说说魏惠王、赵国、齐国、燕国(燕过无痕),就写天下统一了。故事的简略下来是秦的制度建立,周围在打架;先秦在种地,周围在打架;秦开始打架,秦与同伙所向披靡;然后,秦灭了六国,十年时间,韩、赵、魏、楚、燕、齐。
于是整本书有了“任你们挣扎往来,到最后还不是一无所有”的感官,有非常多的战争,坑一支军队,屠一座城池,是家常便饭。不太讲贵族士大夫的礼仪,没有城与城间文化对比的趣味,没有太多勾心斗角抚掌称快的谋略,杀伐驰骋是战国的基调。读来读去,还是写秦的部分最有意思。
秦所用的法家的思想,说到底是Maximizetheaggregateproductivity.每个人都要为国家贡献所有,法令规定了每个人的轨迹,有点像美丽新世界,但他们能从事的工种只有农民;政府规定女性要在十五岁左右结婚,要生孩子;划定了户籍制度,人不得私自离开户籍地;娱乐被禁止,法家认为娱乐一是会消磨人的意志;不可饮酒,费粮食费时间,而且喝多了容易造反……虽然这么说,资本家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更优化的考虑了娱乐的正向作用啊。
南郭刘勃:禁止娱乐还有一个原因,无趣日常的生活会让人在战场上更不怕死,从这点来说,法家确实比今天的游戏玩家更洞察人性。当然,老百姓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制度更爱秦,商鞅死时没人为他哀悼,后来腐败丛生,体制摇摇欲坠,虽秦确实得偿所愿一统天下,但这样的治理之下,如《过秦论》写“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读史是否使人明智我不知道,但确实读着后背一凉,知今夕何夕,不知未来何处。
对了,这本书在再版前被炒到了极高的价格,字面意义洛阳纸贵,买到就是赚到。
书名:
《飞刀表演者》
美斯蒂文·米尔豪瑟
先说作者,斯蒂文·米尔豪瑟,美国重量级作家,曾获普利策奖、美第契外国文学奖、世界奇幻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以短篇小说见长,因叙事技巧多变,语言凝练,受到厄普代克尊崇。
国内知道他的人不多,这本书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总共也就他的两本小说。我也是在逛某个言几又的时候逮了本,看到豆瓣打分人数少,但评价极高,才入手的。一读,猜测,这位作者必须得很多很多奖。
本书的第二篇《看望》,我最印象深刻,有50%卡夫卡的变形记、20%乔治奥威尔的上来透口气、20%的博尔赫斯式探望老友,还有10%田园电影。故事是“我”拜访住在乡下的老朋友,他娶了一只巨型青蛙为妻。初读时整个人一个激灵,想象一只巨大的青蛙我真要晕厥了,主人公也是。但当“我”离开时,那个早晨看到青蛙与朋友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释然了。
此外还有,为什么就有人要牺牲的《飞刀表演者》,死几个人也轻描淡写的《夜晚姐妹会》,后面还有几乎无其情节推动的几篇小说。故事的推进不重要,作者对场景的描写、细节的刻画、精准又凝练的语言,才是精彩的地方。这种写法对于短篇小说是稀少的,因为受限于篇幅,读者难入境。但这本书不一样,每一篇都将你催眠,忽然梦游,读完,说,啊这故事发生过吗。
欢迎发现这位作者同游。
书名:
《阅读的故事》
唐诺
各出版社,建议你们按照唐诺的书做个套装,该套装总计数百元,先发货《阅读的故事》,一星期之后读者可选择发货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两星期后可选择发货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三星期后……唐诺,顶级卖书家。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于是你我聚书成巷,发现根本读不完。
《阅读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谈阅读的经典书目的散文作品,一部诚恳实用的阅读辞海。这是豆瓣介绍里的话,太惨了专业读书人,或许天生不适宜做小说作者,却因为太爱了,变成讲书的。
而他的写作中细小的缺点还是明显的,那就是没有粘性,感觉从哪里都可以开始,也很轻易在中间任意一段就放下来了。《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哗啦啦读完了,这本书委实说,我没读完。当然这不妨碍推荐,因为我一定会读完的,一定(握紧拳头)。
唐诺对于我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多读一些他,就有更多力气去读其他人的书。他像是读书路上的啦啦队,这本书更是本文艺青年勉励手册,整本“读不下去?不是你的问题,我们再来”“你可以的,你的内心热爱阅读”“读,乖孩子,读!”。典型段落如:
“阅读的困难:好书越来越少,太忙时间不够,不知从哪本书下手好,书读不懂书买不到书太贵,不知道读了要干嘛。
衰老——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这个不跟你一起死去的世界了。
绝望——你被击败了,承认输了,认定你无论如何都影响不了那个比你大的冷凝世界。
阅读大致只存活于不满到尚未绝望的条状地带:绝望如玻利瓦尔那样的人不会再要读书,但对世界基本上满意没什么意见的人们,也是很不容易打起精神把书读下去的。”
“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个人坚信,这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阅读的人穷尽一生之力,极其可能还是未能为自己心中大疑找到答案,但只要阅读一天仍顽强进行,可能性就一天不消失。答案可能导向绝望,但可能性永远不会,可能性正正是绝望的反义字,它永远为人预留了一搏的余地。”
怎能不继续读?
KeepCalmandRead.
书名:
《迷宫里的将军》
马尔克斯
阅读这一本书的理由正是上一本。把想象力泼洒在拉美大地,只写魔幻故事的马尔克斯,这一次,花了两年时间与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委内瑞拉的历史学家们反复调查验证,去写一个将军的故事。单凭这独特性就要读一读了。
故事讲了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将军生命中的最后一趟旅程,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向大西洋,沉沉浮浮向死亡。死亡之前重走见证过他起伏辉煌、抱负满怀、踌躇满志的道路,何其浪漫。
庆幸,由于是基于现实的,这个故事里没有名字重复的女人和男人,不重样的男人和女人经过将军的一生,故人重提或老树新花,岁岁年年只相似。恰好,这一段故事在正史中记载不多,于是你也不知道这些男人女人是否真的存在。
《迷宫里的将军》致谢中最后一段这么写着:
“我们纠正了一个尚未出生就赢得战役的军人,一个同已故丈夫一起去欧洲的遗孀,以及波利瓦尔同苏克雷共进的一次午餐,实际上当时他们一个在加拉加斯,另一个却在基多。”
惊叹,也就马尔克斯才能把校对这件事写得如此奇幻。但又笑着,说,也一定有没纠正出来的那些军人和情人了。
马尔克斯的群像向来是很好的,下面两句话就把将军和助手的性格差别给写出来。
“我们一直很穷,不过什么都不缺。”他说。“恰巧相反,”将军说,“我们一直很富,但是什么都不够。”
而他写的爱情永远浪漫,但之前我突然意识到,他写的女人永远没有存在过,所以才能承受一切柔情、暴力、等待——或许这才是浪漫的起点。
“请你对我说,为爱情而死,永远不会为时太晚。”
“伟大的权力存在于爱情不可抗拒的力量中。”
杨一凡
书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这是一本自我觉醒的书,初看书名以为是无聊的鸡汤文学,引起我的好奇一个是来自于‘差距’,17年没进过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终却以剑桥历史学博士的身份完成学业,一个人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起决定作用?一个是来自于‘摆脱’,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摆脱父亲的控制,一个像口号一样实际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她如何做到的?
故事讲起来很简单,一个出生在美国大山摩门教家庭的女孩,父亲是个极端固执又无知的人,不相信政府,不让孩子上学、去医院,更让人绝望的是,从不从生活里吸取教训。因为父亲的无知和固执,给身边的家人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让孩子在无保护的废料场工作,导致经常受伤甚至从高处摔落落下终身残疾,自己开车出车祸让妻子变成重度脑震荡,并且在每一次事故之后,医院。
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服从是最顺其自然的事情,被隔绝了大部分的外部信息,从小就被父亲洗脑,接受他的观点然后按照他的认同来生活,是一种基于客观条件来看可以被理解的结果。但是她没有,我想这就是成长最关键的东西,书的最后一章写到“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积累经验,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她不是那种天赋摆脱家,不是靠着狠心和家庭断绝关系来获得的新生,事实上她一直犹豫,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在思考中等待,在迷茫中等待,但是没有停下来,这本书我觉得最让人获得勇气的地方就在这里,她的成长‘有迹可循’,可以从她的思考过程得到很多共鸣。
作者的觉醒在我看来有几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向内而生的反思,二是生活里的星星,三是生命中的贵人。她心里种下过种子,思考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唯一的可能,然后不停的用过程来反思得出结论;生活里的星星是她哥哥,书的开页“献给泰勒”,她的哥哥离开了家,上了大学,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生命中的贵人是那些一路帮助她的教授,给她支持和温暖的教会,在思想上和物质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才促进她能够走的更远。
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这个东西,是我近一年才意识到的东西,以前错误的把这件事情理解为原生家庭得是有问题,才需要摆脱,但我现在明白了,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的支持理解,也是一种束缚,他们的好让我对他们太过依赖,以至于没有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我能成为今天的我,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功劳,他们对我的教育给我的爱让我成长为一个正常人,但是我想超越自己,我想做到父母做不到的事情,我需要长大。
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书名:
《品味四讲》
?????
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附庸风雅的人,这几年受石头哥的影响,我时不时的也思考一下这个抽象的问题,美是一种主观意向的客观表达?美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蒋勋这本书,把美具象了,把美描述得可以体会。
看到食之美的部分,书里说“所有上班族对吃都很难做到所谓的讲究,因为时间太匆忙了”,看看我桌上的外卖,我感觉有被CUE到,我是个挺喜欢做饭的人,做饭的时候好像是一种精神瑜伽,大脑可以放空,只需要思考这个菜我要怎么处理,我能够从做饭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也能从做出好吃的东西中得到满足。但是最近确实工作比较忙,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厨了,对于外卖实在是有点不乐意。但是蒋老师继续说,当然我们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每天都这样费工,但是是不是可能一个礼拜的两天,或者一天,或者一餐,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餐,恢复生活美学,从吃开始。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了,对呀,总是有办法的嘛,要从过程中去享受生命,去爱你的生活。
‘服装是一种形象’上班的时候穿职业装,可以让我快速的进入今天的角色,“认真打工的一天开始了!”穿上职业装的时候心里会这么告诉自己,别说还挺有用,之前看到一个段子说有个人在家里打扫卫生之前会穿上自己买的环卫制服,倒也是个办法,我下次干脆试试这样能不能让男朋友爱上做家务。
书里面有很多好好生活的细节,食之美、衣之美、住之美、行之美,就是平凡的生活而已,但是能从平淡生活感受快乐,其实是幸福的人,就是有品位的人,忙碌的上班族朋友们,可以一看。
丁源
书名: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飚谈话》
????
1月,和近10年未见面的高中好友见了面,聊了很多,她说项飙是她见过学者最好的样子,我说我刚买了一本他的访谈录。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可能不习惯访谈的形式,觉得收获也没太大,越看到后面越喜欢,也在想是不是研究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这些学者会对世界有自身更独到的看法?很多看法,如果只靠自己悟的话,可能再过很多年我都不会有。
他提到“盘根”,通过盘根来寻找学术研究中的异质性,通过横向、开放、盘错等多种方式构建共同体,形成自己有意义的小世界,而这个小世界又会自然的自我改变和突破,这和他多次谈到的“乡绅精神”是一样的,在项飙看来,乡绅是一个立场问题,也是和一群人形成利益共同体之后,立足于小世界,去有距离、独立地看大体制,而无论“盘根”还是“乡绅精神”,最后都又回到实践上。项飙也强调做学术重要的是要讲清楚事情,要将自己的弱点、缺点问题化之后才能与自己的局限性共存,要解决是先愤怒还是先好奇的问题……
这几年写文章,觉得自己越写越差,缺少把事情彻底讲清楚的能力,很多时候也只是拘泥于数据,实践少的可怜,多角度、多学科分析事情的能力就更不用说了,要更好的具备这些能力,我想不仅仅是时间问题,只能更多的培养自己的“盘根”能力,立足于小世界又不断突破小世界,多实践,多去寻找例外。
如项飙所说:“对我来讲,学术不是天职,还是工具,是我介入社会、介入世界的一种途径”,共勉。
书名:
《》
?????
[英]乔治·奥威尔
拿起很多次又放下的书,在去好友婚礼的大巴车上看完了,“自由就是拥有说2+2=4的权利,若此前提成立,其他皆顺理成章。”看完书的好几天,这句在开篇就提到的文字还深深刻在我脑海。
故事开始于年4月4日,也可能开始于更早或更晚的某一天,故事的主人翁温斯顿生活在被一座随时随地被电屏和老大哥注视着的城市,真理部的墙上写着“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温斯顿好像是那个唯一想逃离这一切的人,他渴望逃离极权,但很难准确的定义他,他用钢笔写下“致将来或过去,致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彼此不同且不再孤单的时代,致一个存在真理、做过的事无法被抹去的时代:从一个千人一面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向思维的时代,向彼时致以问候!”能写下这些话的人,怎么样也不可能试图以恐惧、残忍为基础来创造文明吧,但面对奥伯里恩的问题,他愿意以杀人、出卖祖国、腐蚀儿童心灵、贩卖毒品等等为代价做那些能达到他们目的的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说实话,挂画后面出现的小块电屏、针对他弱点出现的老鼠还有温斯顿大声说去咬茱莉亚的时候,真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没有什么比摧毁人的意志更能打败人的了。
进了房间,被老鼠吓破了胆,曾经出现在他脑海成为某种永恒的意象变得那么不堪一击,最后他成了那个坐在栗树餐厅喝着金酒,说着2+2=5的人。
嘿,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书名:
《博尔赫斯谈话录》
?????
[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美]威利斯·巴恩斯通
这本谈话录不仅仅是博尔赫斯和巴恩斯通之间的对话,还出现了其他和博尔赫斯对话的人,看完整本书,才感觉一个好的引导者对于一次成功的对话有多重要,他可以激发出另一方更大的谈话欲望和潜力,这本书也是,有的内容具有更强的可读性,但不管怎么说,认为诗歌与美必将得胜的博尔赫斯,说起话来也像是写诗,他认为文字或许应当出诸笔端,但它始于口头,本质上属于口头,不应该脱离口头。
“因为我发现我是在逐渐失明,所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沮丧的时刻,它就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那时我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我开始发现我被包围在没有文字的书籍之中。然后我朋友们的面孔消失了,然后我发现镜子里已空无一人”,中年失明已经80多岁的博尔赫斯把自己的失明说的像一件很平常的事,其实不然,失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博尔赫斯孤独且渴望对话。读下整本书来,感觉谦逊始终包围着博尔赫斯,他书房里不放自己的任何作品,热衷于读曾经读过的书,喜欢用隐喻,常常从噩梦中得到灵感……就如巴恩斯通在后记中说的“那些听过或者读过他的人们,终其一生都被他影响”,很少读诗,更难对诗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以后可以试着去读读博尔赫斯的诗。
看完书之后,也想去看《化身博士》了。
书名:
《旋涡》
????
[日]伊藤润二
不长的的漫画,一个下午就能看完,起着一身鸡皮疙瘩看完之后才发现题材写的是“恐怖漫画”,其实从漫画的封面就能看出些端倪,虽然有些可怕,但用来打发时间足够了。书中几乎已经穷尽这世上所有旋涡了,开始还在为女主的家人都能置身事外嫌弃这本小说,后来也因为漫画本身感受到了荒诞,果真是要想让他灭亡,就先让他疯狂……变成蜗牛的弟弟最后怎么样了呢?还有一篇小小的后记,把旋涡和资本扯在了一起,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本来立意就那么深?还是觉得有些牵强,不过漫画还是可以看一看。
推荐一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zx/1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