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钧名陶名器,天下无类
宜兴陶以茶壶著名,造形多样,其中又以宜钧中高等级者至为稀有,可做宫廷用器,如各式赏器、文房等,其釉色淡雅清新,于淡蓝釉中泛出若隐若现的深色沉着斑点,似天青色长空中飘忽的奇幻云彩。
不仅色彩纯素高雅、鲜艳莹润,且造型端正大气、饱满挺立,两岸故宫博物院中皆可见宜钧之代表佳器,至为珍稀。
明宜兴窑仿钧天蓝釉莲花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期,就让我让我们走进“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宜钧。
壹
宜钧到底是什么?
关于宜钧,人们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宜钧指的是哪种器物?它究竟算陶瓷还是紫砂?
最早的有关“宜钧”的文献记载,见于明代嘉靖年间谷应泰所写的《博物要览》。其中写道:“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称鹦哥绿者……近来新烧此窑,皆宜兴砂土为骨。”
明宜兴窑月白釉出戟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均”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通假字,通“钧”。《陶雅》中记载说:宋均之“均”通作“钧”,以其出自钧台也。所以“宜钧”,也写作“宜均”。
由此可知,这里的“宜钧”,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紫砂作胎。
清宫档案中,对于此类紫砂胎仿钧釉的器物,统一称为“紫砂挂釉”器。
清乾隆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宽:16.5cm
成交价:RMB,
人们把在宜兴地区窑口中烧造的,以紫砂泥做胎,仿宋钧的带釉器物,称作“宜钧”。
贰
宜兴均陶的历史渊源
宜兴窑,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故名。
烧瓷历史悠久,秦汉时宜兴地区陶窑密布;两晋时在均山烧青瓷,唐初在归径等地大量烧制,至晚唐、五代成为南方民间著名青瓷窑;
宋、元时期,丁蜀与西渚一带大规模烧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
明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
高24.5cm,口径2.4cm,足径7.6cm
宜均始创于明万历中期,由制壶名家欧之明创烧,发展于清雍、乾朝,釉面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窑纹片者,主要是仿钧釉。
色彩甚多,以“灰蓝釉最为珍贵”,另外有“天青、天蓝、月白、翠绿、乌黑”等诸色。
明石湾窑灰青釉莲瓣式瓶
高33.5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3.8厘米
宜均釉从明末开始进献于宫廷,乾隆后较少,至清末民初又开始仿制。
宜均胎骨为紫砂,因存在时间短、制作昂贵,故留世甚少,较珍贵,现故宫也只有20余件藏品。
明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
高8cm,口边长8.6cm,足边长4.3cm
明宜兴窑桃式水注
通高11.9cm,腹径12cm
叁
宜兴均陶:名陶名器,天下无类
宜兴均陶享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
由于其丰沛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含量而得到过皇室宫廷的青睐,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均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历来受到人们的珍视。
明宜钧天蓝釉板沿匜
长:19cm
成交价:RMB,
清乾隆炉钧釉汉方壶
高:18.5cm
成交价:RMB,
宜兴均陶在明代中叶被称为“宜均”或“欧窑”,是宜兴陶艺中可以与紫砂相媲美的艺术品。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言:“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
清宜兴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宜均施釉、洒釉色彩丰富,以铅白釉与铜、钴发色,花纹流淌变化丰富,属双挂釉,秀丽淡雅。
清早期宜钧釉连环式笔舔(一对)
长:11cm
成交价:RMB,
END
宜钧器由于釉汁掩盖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和质朴古雅的艺术本色,加之工艺要求复杂,在明末清初风行一阵后便衰落了,但它毕竟曾经辉煌过,是宜兴紫砂陶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tw/1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