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凌云健笔意纵横浅论萧根胜的国瓷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在英语中,CHINA,第一个字母大写,意思是“中国”,第一个字母小写,意思是“瓷器”。由此可知瓷器与中国在欧美诸国的份量。“瓷器”成了泱泱大国的代名词,中国是陶器的故乡,有数千年的陶瓷史。《中国文化词典》中,《裴李岗文化》词条写道:“其年代距今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不仅发现陶窑,而且出土了大量三足陶器。”

在悠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陶到瓷,不断创新发展,至唐宋时代空前繁荣昌盛,进入鼎盛时期,陶瓷窑如群星闪耀,熠熠生辉。钧州窑,汝州窑,磁州窑,定州窑……可谓星罗棋布,灿烂辉煌。然而后来,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连天,哀鸿遍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精美绝伦的陶瓷技艺和产品已人亡息窑,勉强生存者也是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窑命危浅,朝不保夕。仅存寥

寥无几的陶瓷生产也已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先进的国家。

这是陶瓷业的悲剧,也是泱泱古国的悲剧。

拯救陶瓷,拯救中国,历史的重担落在了领导新中国的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的肩上。

肖根胜的传记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是唯一一部写陶瓷人物,为拯救陶瓷,恢复绝技而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带光的作品”!

(一)、成功塑造了陶瓷专家李国桢的形象

传记文学,戏剧文学,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根本任务。但是,戏剧塑造人物可以凭空捏造,可以脸谱化,可以极尽夸张之能势,而小说塑造人物,也可以无中生有,可以虚构,可以驰骋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是传记文学塑造人物,必须真实,人物的行动轨迹,人物的语言,都必须实事求是,有案可稽。既不能任意虚美拔高,也不能蓄意随便贬低。因此而言,传记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难度,要比戏剧文学,小说难得多。这是由于各自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决定的。由此可知,作者肖根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下了一番功夫,也终于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一个真实,生动,栩栩如生的李国桢跃然纸上。李国桢对国之忠,对事业的执着,认真,对同志的关爱,对自已的严于律已……读作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二)、李国桢其人,其事

李国桢,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是中华民国时代的三青团员,西北大学工科毕业。新中国成立前,是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实验所窑室工程师。解放后,被人民政府留用,在不断的工作学习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陶瓷专家,陶瓷科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是古陶瓷材料科学的杰出代表。

李国桢是一个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他初始在国民政府参加工作。他选学的专业,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而选的。解放后,他有了施展抱负和理想的机会。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更是悲喜交加的一生,有欢笑,有泪水。有快乐,有事业,也有成功。

作者怀崇敬之心,抱热爱之情,用如椽之笔,为陶瓷专家李国桢树碑立传。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说到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李国桢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作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通过有关领导,同事,学生,亲朋故友,对李国桢的评述,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让事实说话,让真人说话,不是向壁虚构,不是编造谎言,不是随心所欲的阿萸奉承,不是肆意的矫饰其功,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描写英雄人物的真,善,美,实,信,诚。由对李国桢的传述,也可以看出作者文风的朴实,文格的超凡脱俗,文品的贤良方正。

伴随李国桢一生事业的是陶瓷,和李国桢接触多的是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教授,陶瓷业的厂长,经理,工人。作者正是通过众多的事,人来写李国桢的。

1;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背着书包跳舞”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完成中性安瓿玻璃,X光机铅用玻璃的创制并获专利。2;烧制“建国瓷”。一次国宴上,作者写道“陶瓷之国,国宴竟用外国瓷器,真是丢了祖宗八代的人。”!正是在这种尴尬危难之际,李国桢受命为督陶官,到景德镇瓷厂去烧制“建国瓷”。当初,郭沫若建议,周恩来总理批示下文,创制“建国瓷”。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号工程,轻工部牵头,艺术,美术,建筑,陶瓷各界大师云集,设计委员会有郑振铎,江丰,张仃,齐燕铭,沈从文……评审委员会有王朝闻,华君武,艾青……,个个都是名闻遐迩,誉播海内外的精英人物,规格之高,要求之严,政治意义之大,责任之重,皆乃史无前例之国事。

在具体攻关创制“建国瓷”时,李国桢作为组长,带领同志们,夜以继日,早作夜思,勤力劳心,终于达到甚至超过设计标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恢复传统佳作而超越前人,后来居上。并顺利通过一丝不苟,从严苛求的评审,大功告成。这其中,李国桢的殚精竭虑,辛勤努力可以想见。

作者通过烧制“建国瓷”之事,显示李国桢对国家的忠诚,遂对事业的执著心,责任心,烧制瓷器的匠心。对同志的关心爱心。3;龙泉青瓷的复制。宜兴青瓷的复烧成功,使之成为“东方绿宝石,精美碧王器”,李国桢厥功甚伟。

龙朱青瓷烧制已失传三百多年,李国桢《龙泉青瓷釉研究》作证,《龙泉县志》上有关李国桢的记载作证。《龙泉瓷厂厂志》有关于李国桢的记载作证。华南理工大学陈帆教授主编的《中国陶瓷百年史》有关于李国桢的记载作证。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仁所说:“恢复龙泉青瓷,国桢同志有特殊的贡献,重大的贡献。”4;在唐山烧制“赶日瓷”之事。《国瓷之光》的作者记述甚详。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西餐国宴上,用的是日本名牌瓷“诺里托克”,而没有国瓷。周总理问了原因后说:“学生超过老师了。”日本陶瓷技术是从中国学来的,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周总理感慨良多。这就有了后来烧制追赶日本的“赶日瓷”之事。烧制“赶日瓷”,唐山女市长白芸将其提到“为党分忧,为国争光,为民族树碑,为唐山争气”的高度。作者以史料作证,他引用唐山《政协文史网》上的《从业陶瓷的记忆》中说:“参加了赶日本高档瓷的研究工作……是陶瓷工业界有名的李国桢工程师主持搞的。”例子还有许多。又如研制硬质精陶,通过美国最高标准的《输美陶瓷认证》,以及全球最严的加州标准;为恢复已失传年的耀州青瓷,为里庄窑申请项目,建隧道窑,为汝州天兰釉烧制成功……

退休后,“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为邯郸瓷厂出力。为淄博瓷厂献计,为陶瓷科研撰书……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一事又一事,事事都体现了李国桢做人做事洁白干净的人品与性情。非凡之事,成就非凡人物。但也从一些细小之事见其精神。家国情怀。言之凿凿,事之真真,这也是纪实文学应有的品格。突显了纪实,议论,抒情三结合的美好文风!

作者为了塑造李国桢的真实形象,采访众多的有关人物。正如报告文学家理由所谓“报告文学创作的经历是六分采访,三分思考,一分书写。”事实正是这样。作者采访浙江大学教授周少华,周说:“是他把失传千年的历代名窑名瓷技术一项一项地恢复起来,重放光彩。”“李国桢,郭演义二位先生的《中国名瓷工艺基础》是古陶瓷研究领域的巅峰之作,李国桢之后世间再无李国桢。《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之后,也再没有这等全面,专业,精深,科学的盖世之作了。”

李和平,是恢复耀州窑的功臣之一。李和平说:“我是一个孤儿,自幼没有享受过父爱,李工视我如亲生儿子一样,让我享受到人间最珍贵的父爱。我现在能从采料,揉泥,手拉坯到手工装饰,施釉,烧窑。每道工序都熟练,全得益于李工手把手地传授,细心耐心地指导,我终生受益,没齿不忘。他是我真正的恩师。

乔留帮,也是恢复耀州窑之功臣之一,著有《陈炉窑》一书,他在书中写道:“李工为人随和,生活简朴……”作者采访一位工人师傅,老工人说:“我们陈炉瓷厂,只要五六十岁的人,没有人不知道李工,他可是个大专家,这人好着哩!他就是第二个柏林……

“柏林”即陶瓷业的窑神,钧瓷界称之为“伯灵”,钧都神垕有伯灵翁大庙,是祭祀这位窑神的。工人师傅称李国桢为“柏林”。由此可知其在陶瓷界的崇高地位。

在宜阳瓷厂,老工人师傅杜社通也称李国桢为“窑神”,而党支部书记,厂长的女儿苗娟芳称李国桢为“高高工。”她说:“省里来的常俊声经理是高工,他是常经理很敬重的老师级专家,是比常经理还高的高工。”作者采访李国桢的儿媳何峰,何峰通过具体事例,叙述到公公的人缘之好,人品之高,人格魅力,人性的谦和,慈善,人情的真挚。也可以说,真应了毛泽东所说的:“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大写的人。“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国桢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热爱,作者用泰山耸峙一样的事实树立了作品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国瓷之光》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塑造了陶瓷专家李国桢的光辉形象,而且作品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即古人所说的“立意”的“意”,这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其思想价值可谓“价值连城”。仔细读来,《国瓷之光》其意颇多。如:1;李国桢是被称做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第一代陶瓷专家,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什么医院买单,没有单位负责丧葬安置?

正如周少华教授所说:“这不是哪个企业那个人的事儿。”那么,这应该是谁的事儿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事儿呢?一个具有国际声望,堂堂的教授级高工,临终前几年没有发过工资,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命运尚且如此,倘如小小老百姓会如何?作者把李国桢临终遭遇写在传记的开头,难道没有深邃的寓意吗?2;抗日战争八年,军民浴血奋战,终于使倭寇投降。李国桢作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收人员”,国民政府让其由重庆到上海接到日伪资产,二十年后,成了他的一大罪状,为此受了不少糊涂气,冤枉罪。难道不该接受日伪资产吗?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早先弄清楚,到二十年后又去追究?岂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3;李国桢祖籍南阳,世代耕读传家,传到郏县一代“仍以勤劳朴实,本分善良为名”。从到郏县第一代传到李国桢一代,已经八代。从一代到六代,耕读传家,坚韧勤劳,积德行善,锲而不舍,终于成为郏县“望族世家”,家业殷富,人丁兴旺。李国桢之父李鳌,北京大学毕业,知书达理,年5月至12月,当了半年多郏县县长。当时兵灾匪患,天灾人祸。李鳌深感自已安民,保民,为民无能为力,还得奉上命坑民,他厌恶官场,自动辞职。去职后,乃一名士绅乡贤。灾荒年救济穷苦百姓,乐善好施,远近闻名。十多年后却成为革命“专政对象”。家庭也成了镇压对象的“反动地主阶级。”本是“积德行善之家”却成了“罪恶之家”。

作者曾经作为一个共产党的县处级干部,就今天而言,胆量和勇气,他的“六分采访,三分思考。”亦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类似李家这种“官僚地主”家庭,在偌大的中国,仅仅是个案吗?作者这样写,难道其中意蕴不深刻吗?三青团,国民党,地主,以及后来的所谓“右派分子”等,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历史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

在《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中,作者写科技工作者感受到“一切运动为中心”,而分秒必争的科研排在了从属的位置。这种情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运动压倒一切”“一切为政治服务”。对于运动,作者在书中70页有个发人深思而又很含蓄很委婉,很精辟,很智慧的议论。说直白点儿就是“偏好运动”,政治运动压倒一切的做法“往往会出现很明显的疏漏,甚至很低级的失误。”

这让读者思考:为什么要搞那么多运动?这些运动于党于国于民起到什么作用?到底是成功不是失败?若说成功,成功在那里?若说失败,失败在那里?谁应该对失败负责?那些很明显的疏漏,很低级的失误都是为什么?疏漏和失误的教训是什么,引以为鉴了吗?

几十年过去了,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四)、《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的艺术手法

《国瓷之光》是传记文学,是长篇记实文学。在表现手法上基本采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直接叙述。如果在记叙之中,一直平铺直叙,毫无变化,那就会毫无新意,象个人流水账,显得呆滞,平庸,,会让读者昏昏欲睡,不忍卒读。然而,作者却能精心布局,错落有致,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匠心独运,摇曳生姿。

1;石破天惊,突兀而起。《国瓷之光》的开头不同一般。一般记传体文学从传主的初生写起。司马迁的记传文章是用的老套路写法。《国瓷之光》打破套路,首先写传主去世。按一般情况,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写其去世应该是哀乐,花圈,悼唁人流。可是李国桢的去世,却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无有单位负责,医院药费无人买单,在停尸间静侍好几天……

这种开头,不是作者故意吸引读者眼球的虚饰夸张,而是“源于生活”的真实,故这个开篇收到了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2;众星拱月的表现手半。或者说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作者以李国桢的一生为主干贯穿始终,对其正面描写,写其外貌姿态,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此外还写了众多的与传主有关的人物,亲属,同学,朋友,师长,党的领导干部,同事,工人……众多人物次第出现。写这些人物,目地还是为了从多方面烘托,映衬,突出主人公的工作,学习,为人,处事。完成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3;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在前边《李国桢其人》中,我已经提到,贯穿他一生的是陶瓷事业。研制建国瓷,赶日瓷,恢复耀州青瓷,汝州青瓷,完成了十一个国家的技术合作任务,撰写科研论文及理论著作。退休后发挥余热到淄博,邯郸瓷厂……又写到“文革”中的悲惨遭遇等。小说是用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塑造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亦如此,不同的是小说可以任意虚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报告文学只能以事实为根据,时间,地点,过程,将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结合起来,4;吸收“传奇”手法。唐代人称小说为“传奇”。写的事件,人物突出一个“奇”而不同一般。奇,能增加小说的故事性,趣味性,鲁迅先生所谓“搜奇记逸叙述宛转。”《国瓷之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作者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又突出一个“奇”,让人莫名其妙却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又如写其“文革”遭遇,《逃离》一章,最富有传奇性。李国桢“文革”中在景德镇,是“反革命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是打倒专政对象。请假回上海竟意外顺利批准,从上海回来,商调离,学生替他办,顺利过关。又“完全由于巧合。”并且调动介绍信上又成了“同志”……又如作者写李国桢的《家事》一章,其发家史,其家人的不同命运,尤其写李国桢的大哥李国玺被害和嫂子李席珍的故事,最富传奇性。李国玺,国民党郏县保安大队队长,又“通共”和自已老同学一道赴宴,欲三人结“金兰之好”。终被老同学枪杀。其妻李席珍在丈夫死后孤身踏上寻找共产党八路军之路,几十天无果,投水自杀,在异乡南阳巧遇李家兄弟把她救出。后来,皮定钧司令到禹郏后,李席珍“成了八路军的向导和骨干”,又要为丈夫洗冤。这些叙述廻环曲折,中跌宕起伏,迷离恍惚,疑窦丛生。读来扣人心弦,不忍释手,让人沉思良久。世事竟如此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决战豫西》,《中共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轶事》两本书就是《李氏家族传奇录》。

除上述几个明显的写作特点外,另外还有,如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又如在铺叙中的插叙等。综观全书,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明净,情节动人。不失为一部真实生动,异彩纷呈的传记文学。5;《国瓷之光》树立了一个享誉国内外的陶瓷专家李国桢的典型形象。烧制“建国瓷”也好,“赶日瓷”也好,恢复失传八百年的耀州青瓷也好,作者通过李国桢这

个人物,蕴含着这样的深意:科学攻关的事,让科学家们专心,放心,大胆地做,外行不要领导内行的业务,外行的领导是做好协调,服务。正如作者引用的谚语:“隔行如隔山,隔山视云烟。”“外行看内行,中间隔道墙。”

李国桢及同志们在那样艰苦,困难重重,纷纭复杂,好多与科研无什么关系的事情纷扰下,完成了任务。如果无杂务纷扰,特别是如果无“政治运动”的冲击,有专心致志的条件和心情,任务肯定能完成得更多更快更好!

除上述我本人领悟到的作者言外之深意。《国瓷之光》还有许多丰富的内涵蕴于事件和人的叙述之中,可以说是“有不尽之意。”这是《国瓷之光》显著的文学成就,更是它的思想成就!

(五)、《国瓷之光》的语言特色

《左传》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杜甫诗曰: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的文句讲究清新俊丽,富于文采,他以屈原,宋玉为典范,戒除齐梁时代浮艳轻靡的文风。

我以为《国瓷之光》的语言明达,晓畅,清俊,通脱,也可以说文采斐然,辞耀朱蓝。这表现在:1;亦雅亦俗,雅俗共赏。《国瓷之光》的语言既典雅俊,又通俗晓畅。通观全书,洋洋洒洒,真做到了“不薄今人爱古人。”作者不薄今人,文中用了今人的不少俗语,谚语,歇后语。可以说,这些都是汉文学语言的精华。这些语言具有俗而不庸,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如:“今年初一清水煮菜叶,实在没有点味道。”这是写年李国桢在上海的春节,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处于土崩瓦解前夕。风云变幻,人心惶惶。李国桢独自一个在上海,思乡缕缕,忧愁幽思。作者用这个歇后语,确实恰到好处。准确地表现了其人,其地,其时的心情。又如,写禹郏交界处灵泉寺的山石,南面山乃白石,背靠山乃红石,作者引用俗语:“两石一架,必有重(贵)人在下”,以此言其风水之好,有贵人将出。

李国桢的夫人年去上海,一个小山沟,缠过脚的小脚山村女人,不识一字带个孩子,心事重重。不知“人家喜欢不喜欢。”作者写她的心理:“这两天来,她心里似倒了五味瓶吊了个小葫芦,品不出味,安不了神。”这把李国桢夫人思绪万千,悲愁忧虑,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很形象的表达出来。可谓点晴之笔。又如,作者写护送李夫人去上海的张中正能说会道,作者说他嘴巧:“死哈蟆说出尿来的三寸不烂之舌。”又如写李国桢的艰难处境下还得搞国瓷研制,作者用“背着背包跳舞”来形容。

新中国伊始,李国桢面对“比研制工作要求标准更高,限制更严格的任务——政冶运动”,他作为国民政府机构中的留用人员,绝对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作者用这个歇后语真是太精确了。李国桢以前哪儿经历过共产党的“政治运动”呢?

又如“郭沫若参加国宴,见用的外国陶瓷产品,心里象吃了个苍蝇。”“烧瓷不选料,等于瞎胡闹”,“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哑巴进庙,多嗑头少说话。”“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饥荒饿汉念米粮,久旱庄稼盼雨降。”这些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以上引用乃“俗”的一面,当然文中也有典雅的一面。

典而不奥,深而不涩。有的是古诗句,古对联,有的是古文句。如用老子《道德经》中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说明福与祸矛盾对立的统一。用庄子的“我生也涯,而知也无涯。”说明人生短暂而知识无穷,说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如写李国桢对陶瓷的执着而不愿“腿没迈出躯倒下,出师未捷身先死,”上句是作者自造语,下句是杜甫咏诸葛亮的诗句。又如写李国桢的坚毅,沉着古贤人的风范。引用清代人的联句:“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日无古贤。”写李国桢的公私分明,一丝不苟,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强调实践,实验的重要性时,引用了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写到李国桢去西北联大上学,去到秦岭脚下的诚固小县城时,引用了韩文公的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表现主人公的积极主动,辛勤工作。引用这些典雅而不深奥的诗句,在《修辞学》上叫直接引用,也是用典,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在用典方面,除了上面的例子,作者还用了不少成语典故。如:“管鲍之交,”“盲人摸象,”“锲而不舍”“见贤思齐”等,显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匠心独运。

2;议论中的哲理。这是《国瓷之光》语言的又一特色。翻阅全书,议论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好多议论性的语言富于哲理。如:自知之明对理性之人是自量自矜自觉自责的根苗,对不理性的人是自满自负自封自大的种子。”“当动物充满人性时,人人爱之;而人到没有人性时,不如动物,人人恨之。”“一个有教养的人,言语得体,行为端庄,平易近人,谦卑和善,这是形成人缘的基本素质。”“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的智慧,精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qh/13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