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认识神秘的宜兴紫砂矿井

带您认识神秘的宜兴紫砂矿井

相传宜兴紫砂矿料是一异僧指引当地人至黄龙山挖掘的,土具五色,灿烂光亮,亦称“五色土”。此说虽然是传说,但宜兴紫砂矿料色彩丰富,却是事实。紫砂矿料有紫褐色、天青色、大红色、黄色、紫红色、红棕色、浅绿色、墨绿色、青灰色等多种天然色泽,质性特殊,奇丽天成。

说起黄龙山矿井下采掘的泥料,全世界只有黄龙山底下才有这样的紫砂泥,而且品种很多。这些不同品种的泥料,陶工们有自己形象的叫法,比如:含有一点点细小白色粒子的泥料叫“白麻子”;含有红色粒子的泥料叫“红麻子”;漆黑漆黑的叫“乌泥”,说是这种泥料耐高温性能特别好,过去是专门用来汤炉子的;紫色的泥料叫“紫泥”;绿色的泥料叫“绿泥”;有一种叫“黑灯头”的泥料,有点像紫泥,但里面没有白色的银星;还有一种红吼吼的比较老、比较粗的泥料,大家都叫“红泥龙”。一块紫砂泥矿拿到手里,用指甲一刮,在太阳底下一看,就能大致判断出泥料的质地和用处。

千百年来,陶工们练就了一套识别泥料的本领。从矿里采出的泥,用眼睛一看,便可断定是紫砂矿泥还是普通甲泥。黄龙山矿区采掘的普通甲泥便用于制作缸、罐、坛、瓮等普通陶器。有油脂光泽的紫砂泥料,总是小心另外堆放,作精细的紫砂陶器。这两种泥料的区别到底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地质队取样化验,才用现代科技解释了这个千古之谜。紫砂泥与普通甲泥的主要区别在于泥中的氧化铝等金属成分的含量,含量高的是紫砂泥,其余便是普通甲泥。而黄龙山的紫砂矿氧化铝等金属含量是最高的。

在黄龙山井下采掘出的大都是做普通陶器的甲泥,紫砂泥比较少,靠近“龙脉”的位置就会有。什么叫“龙脉”?龙脉就是陶土矿脉的走势,井下采掘的矿工们都这么说。黄龙山的龙脉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一波一波,有高有低,而且是南高北低,有时在一个平面采着,发现龙脉慢慢低下来,直到采掘平面全被坚硬的龙脉档住,怎么办?就要用炸药打通这一层脉。龙脉有厚有薄,有的稍微打进去几米就穿过了,有时要打进去几十米才能进到另一层甲泥矿脉。

早期开采状况明清时期开采陶土便已成为黄龙山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业。清初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记载:“砠白砀,凿黄龙。宛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王稚登《荆溪疏》中记载:“……高原峻板,半凿为坡……”这些都记载了早期陶工在黄龙山采掘陶土的情景。

早期开采主要在矿体露头处,沿泥层追泥掘进,或是凭经验在黄龙山的山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开凿引进至黄石层下部。当发现有泥可采时,逐步追泥深入“眼口”便扩大成为“宕口”。

采掘陶土矿还主要靠人工,钻孔放炮全靠钢钎、铁锤,采的矿土要人工一担担挑出来,非常辛苦。直到年左右,井下开始使用一些机械,采掘时用上了那种叫“煤电钻”的工具,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煤电钻”是什么东西?我没见过,肯定是一种井下打孔机械,它代替了一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

早期开采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榔头、楔子、尖嘴锄等,因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介入,大多属于浅表层或单一小洞井开采。其开采方式基本是沿泥层顺层开采,有时采用开支巷道采掘,或是上下泥层串插开采,但并没有折拱圈回采的情况。根据泥层的走向,采掘进深一般二三十米,最深四五十米。坑道内用黄石块砌成高1.6~1.8米,宽1米左右的拱形串(也称支护)。挖进一二米再以黄石砌拱搭圈,以此推进,用以防止塌方。

矿料的开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露天开采,也称明掘,适用于接近地层表面的矿料。这种方式以采嫩泥居多,一般只需掘去一二米废土,即可采得。

一种是坑道开采,也称暗掘,主要开采甲泥及紫砂矿料等。因紫砂矿料埋藏较深,矿体多呈斜坡状,一般采用掘斜井的方式开采。先凿成矿井,然后穿过黄石岩层进行开采,或直接在黄石层下部凿横穿式隧道至泥层进行开采

早期的开采属于个体、小业主开采,矿点分布比较广泛,矿层各不相同:尽管采掘的紫砂矿料数量有限,种类却比较多样。因紫砂矿料在矿层中含量较少,一直以来泥料都比较“金贵”,所以紫砂泥也有“富贵土”之称

矿料的开采分为二个阶段。年7月以前属于个体人工开采,工具和采掘工艺都十分原始,属早期开采阶段。年7月成立了宜兴采矿公司,接收了当地所有陶土开采的个体矿井及宕口,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开采,进入现代开采阶段。

坑道内照明用油盏火,运输基本以竹簸萁装泥,短扁担(不到1米)挑运。洞内窄小,斜坡坡度又大,最大坡度有三十多度,并且坑道内阴暗、潮湿,爬上爬下,极其难走。尽管已作支撑防护,但是塌方还是时有发生,采掘条件极其恶劣。因为设备落后,有时掘进时遇到黄石岩壁、挖通地下水、或者坑道塌方等都只能绕道或停止开采。即使是露天开采,陶工们也是使用锄头、簸萁、扁担、木制独轮车等这些原始的工具,采掘条件十分艰苦,开采效率很低;据记载年产甲泥(包括紫砂泥、乌泥等)总量最高不到2万吨。开采出的矿料由木制独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载运至山下河边,再由船运送至各个泥场。

啊,好一个“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也许当代人谁也说不清黄龙山底下到底曾经打过多少、多长、多深的矿井。曾经在井下工作过的师傅告诉我,有时挖着挖着,突然碰到松土塌下来,一探查,就是一条古时的井道。因为千百年了,一直在掘,一直在打,又一直在封、在废,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像4号井一样,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闭的井口里,好多设备都没有取出来。我想,就让这些设备好好地在地底下存放着吧,也许过了若干年,再打开这里,让后人们看一看当年掘井取陶土的艰辛,多好。

现代开采状况年7月,宜兴采矿公司成立。矿料开采逐步走向正规化、机械化。年陶土的开采总量为18万吨。年开始使用八匹马力的救火机排除宕底积水,并在各个宕口附近建筑一条石帮、竹底土溜槽,矿料可以从各矿井直接溜至山下堆泥场。年矿料开采开始使用手工打眼和炸药爆破,运输使用橡皮轮胎小板车。年矿井内全部采用电灯照明,并开始使用人工电钻打眼。

年初,开始使用卷扬机,并在矿井内外铺设铁轨运输矿料。年底,地面运输开始使用汽车装运矿料。年在黄龙山西侧新建了四号矿井一期工程,年五月兴建了二期工程。年8月又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了五号矿井,自此开采能力不断扩大。年底,矿料开采已普遍使用风动凿岩机、湿式电煤钻、液压挖掘机、链板输送机以及多式绞车等机械设备,并采用“空房悬顶”有轨无底柱分段落矿、中深孔回采等新工艺。矿井内的通风、排水、防尘和通讯等各种设施也日趋完善,为矿料开采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自古以来,陶都人就在黄龙山一带掘井采矿,所掘矿井深达“千寻”,虽是形容词,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在黄龙山周边,掘井开采地下陶土用来制陶的历史,非常久远。这样的掘井采土方式,一直延续到近代,令当代丁山人记忆最深的,就是坐落在现在黄龙山矿区的正北和西南面,分别为1、2、3、4、5编号的矿井。本世纪初,政府对黄龙山紫砂矿进行管制,这些矿井陆续关闭。“掘井千寻”的景象,现在已经难以看到了。但在陶都人的心里,总保存着掘井采矿的记忆。我问多位曾下井采矿过的退休老人,采掘陶土的矿井到底有多深?好象谁也说不清,反正是很深很大。难怪古人用“千寻”一词来形容了。

为了保护紫砂资源,年4月宜兴颁布实施“禁采令”:暂时冻结对紫砂泥土的开采。“禁采令”的贯彻实施,及时制止了紫砂原矿的无序乱采现象,有效保护了宜兴紫砂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









































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ms/7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