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遇见大师访紫砂艺术名家张红华鲍青
青年遇见大师
每一位大师都经历过年轻
每一位青年都怀揣大师梦
跟随紫砂新青年拜访大师
一次聆听,一路指引!
夏日的树影交错,连带风也是温热的,我们随着紫砂新青年勇禹愿,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鲍青。
张红华、鲍青、勇禹愿,祖孙三代,紫砂技艺一脉相承。鲍老师开玩笑说:“我学制壶是我母亲手把手教的,勇禹愿先随我学,后又随外婆学,在辈分上我们俩倒成师姐妹了。”
在采访之前,我曾在她们的工作室中见过三人合作作品,鲍青老师制壶、张红华大师书画、勇禹愿陶刻,各有特色,相互映衬,又满怀前辈对后代的瞩目与期待。
▲在张红华大师家中采访
▲张红华、鲍青、勇禹愿三人合作作品《清扬》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红华大师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王寅春。回忆曾经的“厂工生活”,她说:“那时候,每天要做到晚上十二点,小孩只能带在身边,睡在旁边的木桶里,拿一块砖、一块板,一只脚踩,当摇篮,手上的工作还不能停,每天做十把壶,每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在她眼中,紫砂是饭碗,更是爱好,她说:“我不觉得苦,就是要百炼成钢,千锤百炼。”
功夫不负有心人,入行三年后,张红华被厂里的“顾指导”选中,亲自传授技艺,而这位“顾指导”就是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当年的紫砂工艺厂,那么多制壶艺人,顾老是如何选人的呢?张红华大师只说了四个字:看壶、看人!停顿一会,她又意味深长地说:“我很幸运遇到他,真的很感恩。”
▲张红华大师
说起顾景舟,张红华大师的眼里充满了敬佩:“他要求高,眼光也高,制壶手法比任何人都来得又快又巧,每做一件作品都是不同的样子,工具也极为讲究。”
“顾老制壶,主要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他临摹老样,下定决心以老样为师,壶就是师傅,他会仔细研究每一把壶,细节怎么做,哪里需要改进,他会一直改到漂亮、改到舒服、改到满意,直至超越老样。”
顾老的理念对张红华大师影响深远,六十年来,她尽心抟砂作壶,心摹手追明清、民国诸名家名器,先后推出约两百件(套)个人新作,作品既继承王寅春大师的多变手法,娴熟利落,又发扬了顾派艺术倡导的严谨、唯美和周到的哲学艺术思想。
▲张红华大师作品《双竹提梁》
▲张红华大师作品《积德》
▲张红华大师作品《玉笠》
▲张红华大师作品《道慧》
鲍青老师是在母亲脚边的木桶里长大的,她说:“我在家里排行老三,刚开始我被分配到邮电局工作,我不喜欢,就想换工作,去做紫砂壶。我母亲开始不同意,她说邮局工作是铁饭碗,做紫砂太辛苦。但是对我来说,紫砂是我心之神往的艺术。”
▲张红华大师与鲍青老师
▲鲍青、勇禹愿合作作品《金如意套组》
▲鲍青、勇禹愿合作作品《九洲方圆》
中青代正是紫砂艺术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职责,“处于当下的经济时代,紫砂行业也要求更快、更好,我们这一代人秉承着一个理念:做紫砂一定要有工匠精神,要把紫砂艺术传承下去。创新要有,但是不能盲目创新,前提是要打好基础。”“参加展览、比赛的时候,大家都想把高超的技巧展现出来,但我认为,紫砂艺术是传统文化,日常使用的紫砂器,不能只为炫技,要对紫砂艺术有敬畏心。”
张红华大师也表示赞同,她说:“有些人刻意追求创新,作品中常常张冠李戴,这都是错误的,破坏了原本的作品造型和美感,反而不伦不类。紫砂还是要以实用为主。”
▲张红华大师、鲍青老师、勇禹愿讨论作品
传承与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一代紫砂艺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当下的青年一代该如何创新?鲍青老师说:“先把传统做到位,在此基础上再做创新。”
张红华大师也勉励青年人:“紫砂这个行当,就是要坚持。面对市场,一定要心静,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壶一定要做好,做到自己满意。紫砂壶从泥到烧制出窑,它是有生命的,甚至可以传承几百年。如果没有做好,宁愿打碎,重新再来。当你几十年后在某处见到自己的作品,就像是久别重逢的孩子,那种心情是难以表达的。”
“在我看来,目前紫砂行业过于追求荣誉,这可能是因为市场的追捧,我希望青年人牢记一点,一定要以作品说话。做好紫砂壶,最重要的两点:第一,要认真;第二,要有眼光。眼光的提高是与个人的功力、技术、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的。不要把荣誉、职称看得太重,功夫还是要花在制壶上。”
▲勇禹愿演示紫砂陶刻
在家庭的熏陶下,勇禹愿也迈入了紫砂行业,制壶与陶刻兼修。她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后跟随美院导师黄海兰专修中国画,为制壶和陶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热爱陶刻,勇禹愿便开始钻研,曾跟随陶刻名家顾跃鸣学习陶刻基础技法,又拜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翔,作品往往有别具一格的大胆解构。
鲍青老师希望,勇禹愿将来能超越自己,甚至超越外婆,无论是紫砂器型还是紫砂装饰,都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一番叮嘱,不仅是母亲对女儿的期待,更饱含了紫砂前辈对后辈的寄语。紫砂新青年们任重而道远,只有时间会给他们答案,未来的紫砂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们一起期待。
▲张红华大师、鲍青老师、勇禹愿合影
张红华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宜兴市“德艺双馨”艺术家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陶业世家,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王寅春先生,开始步入紫砂艺术殿堂,在其门下专业系统学习紫砂成型制作手法,埋头苦练基本功,刻苦钻研紫砂传统操作技法,为日后技艺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十年代初,正式拜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专攻全手工传统制作技法。经大师悉心指导,面名耳提,犹鱼得水、如沐春风。包括从泥料选矿、手工练泥、空手货全手工成型、壶体的造型设计、工艺装饰,到作品烧成及火候气氛的掌握等一系列顾派独门工艺流程,深得真传,熟谙精要。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专修班。
六十年来,尽心抟砂作壶,心摹手追明清、民国诸名家名器,特别是受到吾师严谨治壶思想之深刻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个人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风格。历年来的创作设计和制作能集前人之所长、溶各派之精华,前后推出一百几十件套个人新作,其中不乏有屡获大奖的经典作品,作品既继承王寅春大师的多变手法,娴熟利落,又发扬了顾派艺术倡导的严谨、唯美和周到的哲学艺术思想,从而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含量。
鲍青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制陶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师从母亲——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从事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个人勤奋钻研,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系统掌握了陶瓷基础理论及相关美学理论知识。结合多年的创作设计经验和制作实践,创作构思日益成熟,尤以光器和筋纹器见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和艺术特征,屡次参展参评,先后多次获得奖项,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勇禹愿
字大枝
助理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后跟随美院导师黄海兰专修中国画,为制壶和陶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勇禹愿出生于紫砂世家,外婆张红华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师从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父亲勇跃军、母亲鲍青皆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勇禹愿钻研陶刻,曾跟随陶刻名家顾跃鸣学习陶刻基础技法,现师从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翔。受过正统学院派美术熏陶,能够将书画艺术巧妙地融入壶艺之中,其作品大气清新,点、线、面过渡浑然一体,形、神、铭、韵相得益彰,在其刻绘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她别具一格的大胆解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jq/1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