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兴惠人书友会周年纪念专题访谈
惠人书友会周年纪念专题
访谈著名作家周国忠先生
第一部分:导言
今天是6月26日,而7月6日,是惠人书友会创办一周年。在周年来临之际,惠人书友会有幸釆访到了首次读书活动的作家周国忠先生,就中国人的阅读现状及相关问题,和惠人书友会的发展及渊源关系,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访谈交流。有关读书的问题,欢迎你来参与交流。
周国忠长篇纪实散文《弟弟最后的日子》自年8月出版以来,已连续三次加印,并先后荣获太湖文学奖,无锡市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文艺评论》《雨花》等全国一流媒体和文学评论家给予高度评价,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及美国等媒体也分别发表评论和转载了作品节选,其作品的被 爱好读书的朋友,如果你想拜读周国忠这部著作,惠人书友会将会友情赠送。
惠人书友会第一次读书活动,即收到了周国平的贺信。感谢记者何小兵、史春阳的热情 书友会:尊敬的周国忠先生,你对中国人阅读现状有什么看法?
周国忠: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对中国人的阅读现状,我与不少人的看法一致:不乐观。相当一段时期来,各方人士对中国人的阅读现状深感忧虑的各类意见表达已很多,包括国人与西方人的人均年均阅读量的参数比较等方面的资讯也见诸各类媒体,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已引起社会 我这样说和举例,并非反对非纸质阅读,而是提醒自己进一步思考。选择何种阅读方式,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以目下的趋势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非纸质阅读的惯性情况很难得到改观,因为自有它的魅力甚至魔力所在,这虽然值得警惕和重视,但也不用杞人忧天。一般来说,有些事物如达到峰值或过了度,相信会出现理性回归,文化的自我净化和自觉调节功能也是任何力量难以阻挡的。纸质阅读虽然式微,且前景并不看好,但仍是一种无法替代的阅读方式之一。我并不怀疑“全民阅读”、“读书月”等活动的开展,对推动国人阅读会起到一定效果,但仅凭这些有限的外力干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究竟能产生多大的作用,也是应该审慎认识的。
我始终认为,阅读是个人内心需要的一种自觉行为,外力的干预虽会造成一些影响,甚至形成一定氛围,但如果一个人心里并不真正喜欢阅读,那么他的阅读也是不会持久的。这是无法勉强和奈何不得的事。好在不管哪个朝代,也不管哪个年代,总有一批嗜书如命、潜心读书的人在,这是根,是种子,是光亮,也是希望之所在!就像惠人书友会的义举,在使我感佩的同时,看到了星火闪耀的光源。因此,虽然我对中国人的阅读现状不乐观,但对其前景也不悲观。
书友会:我在很多地方感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很多提倡读书的人,强调人文阅读而否定功利阅读,甚至我最近看到有一篇文章说,功利化阅读是反文化的。你怎么看待?
周国忠:这里面涉及的课题比较大,一时半会也说不清。单从宏观层面看,这种观点似乎没什么大问题,若稍作微观分析就不一定完全对,因为对功利性阅读很难作出明确的界定,即使能作出明确界定,也不能轻易、狭义甚至狭隘地否定。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本身带有功利性,中国社会也并没因为进入了现代社会而减轻了功利性。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对人们的知识面、知识更新、工作节奏、工作效率以及专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为了生存,为了事业发展,不得不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顺应性和适应力,否则就很有可能落伍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在这种社会环境的逼迫下,人们以用啥读啥、短平快的方式,通过选择一些工具类、实用类书籍的阅读,补充知识、增强能力,既是必需的,并不悖情理,无可厚非,也就很难简单说其是功利性阅读。这里面涉及到“功利”与“实用”的概念究竟如何区分?究竟如何区分才对?而且,我存疑人文阅读就完全没有丝毫功利存在的可能?古今读书人“不求甚解,为我所用”之论又作何解?我讲这些话,并非为功利化阅读辩护,亦非不反对功利化阅读,而是对概念模糊不清的“功利化阅读”亮明自己不轻易下结论的观点。
我倒是觉得,当一个人在具备了应对生存、生活、工作的能力和条件的同时,不要忽视人文阅读,不要忽视人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对滋养心灵、塑造健美人生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粗浅认知,我认同人文阅读的重要性,主张深度阅读和阅读经典;支持于职业必需的实用性阅读;反对不加辨识、一概而论地否定所谓功利性阅读的片面性、极端性。至于“功利化阅读是反文化”的问题,这篇文章我没读过,便没有针对性的发言权。值得警惕和应该反复强调的倒是:图书市场泛滥的所谓成功学、厚黑学之类的书籍,对人们心灵的危害、对社会肌理的破坏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书友会:就你的读书经历而言,你认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其用处又是什么?
周国忠:我读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那是一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也是一个书荒年代,小学毕业后因无学可上,便种田,尔后又当兵,这期间也没正儿八经读过什么书,所以说,在读书方面我是先天不足。改革开放后,图书市场逐渐得到恢复,我也回到了地方,对读书的渴望很强烈,但囿于生计打拼,精力有限,虽然也读了一些书,却也并不多。后来进入机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压力也很大,但我仍然没有放弃抽挤一定的时间读书,读书的量虽较少,却没中断过。尽管如此,我始终觉得自己后天也并不努力,读的书还很少。文化知识的根基很浅,有时想想就会感到惭愧。所以利用近几年退居二线后工作相对宽松、时间相对充裕的机会,我适当增加了阅读量,算是对以前读书不够的一种弥补。
在此我要插个小故事,我家祖辈贫寒,当时我们全家七口人当中,有四口寄栖在邻居家里,但至今我仍没弄明白的是,祖上却留下了一大箱古书,而且大多是线装书;村上人常来我家借书看,可惜“文革”时那些书都不得不付诸一炬。但在烧书之前,我恰恰有幸读了那些书,虽说童年时读书的理解力很有限,却为我埋下了爱读书的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后来的阅读和文字书写打下了一些基础。由此我体悟到,一个人从小多接触书籍,对培养读书兴趣、促进个性塑造、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点燃人文素养星火等是多么重要。
不过我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属于一个人的生活内容之一,它虽不可或缺,却也并不稀奇,因为,读书无非是接受外界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是个人的一种生活爱好和乐趣,并无值得自豪甚至夸耀的理由和必要。再顺带说一下,几十年来我除了少量是实用性阅读外,大多为人文阅读。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无论是所谓的实用性或者功利性阅读,还是人文阅读,对人都是有用的。有选择的实用性阅读,其针对性、专业性可以即时地为你的职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它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而人文阅读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隐性的,或者说它的作用释放比较缓慢,甚至在不被察觉的无形中,影响着你的世界观、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模式、性情气质、待人处事方式乃至人生走向等等。我并不全面地认为,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丰富人的知识结构、改造并滋养人的心灵、拓宽人的胸襟视野、培养人的多元思维、涵养人的品质气局等方面,当一个被这些元素影响了的人面对这个世界时,他契入社会的角度、言行以及作为便会与众不同,尽管他也许并未刻意、故意去追求什么。哲人们所谓“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人”、“无用即大用”等格言,其意蕴指归大抵也不外乎于此。
书友会:你对生活中大量不读书的人有什么看法?
周国忠:对这个问题我基本是无语。我只是觉得,过去“文革”动乱时期闹书荒,人们想读书却无书可读,实在可惜,不堪回首;而现在书海浩瀚,其中又有那么多好书却不读,更加可惜,更为不堪!我还觉得,就像一个不注重体育健身运动的民族不可能是强大的民族一样,一个不注重读书的民族,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
书友会:你是否愿意谈一谈与惠人书友会的渊源关系。
周国忠:与惠人书友会的渊源还是基于书缘吧。拙作《弟弟最后的日子》出版后,我先后接受了几家刊物的专访,并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记得是年10月27日,我接到了周乐秾先生发来的短信,才知他夫妇俩都读了我的书,还专门买了我的书荐送给书友。当时我很感动,因之前我与他夫妇素不相识。于是便与他们建立起联系,随着双方联系的增加,相互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友谊也随之确立并加深。
年6月1日下午,我在丁蜀镇办完事后,登门拜访了周乐秾先生夫妇,虽是初次见面,但双方已是十分投契的心灵老友,真诚而密切,交谈甚欢;尽管我凭之前的信息交流对他们爱书、读书的印象已很深,但当我身临其境看到其满屋满房皆是书的时候,还是吃惊不小。更令我惊奇和感佩的是,他俩不仅在从商事业上志同道合协力打拼,而且在爱书读书方面也是夫唱妇随相得益彰,更难得的是他们乐于付出,长期坚持为本地文学、文化活动提供经济援助。这次会见他们给我留下了更深刻更美好的印象,说其“智商、情商、儒商”当不为过,而且周乐秾先生不仅是一位可敬的“书痴”,也是一位可佩的长期坚持思考和写作的作家,还是一位令人感动的有志于文学、文化事业的推广者。同年7月6日下午,应周乐秾夫妇之邀,我出席了在宜兴阳羡人家东坡厅举办的“周国忠新著《弟弟最后的日子》读书访谈会”,这是周乐秾夫妇创办的“惠人书友会”的首场读书座谈活动,我在无意中既惭愧又有幸地占了个“先”。之后,我相继参加了惠人书友会在8月24日举办的“周国平与我的阅读人生”、年春节周国平夫妇宜兴惠人书友会访谈等活动。这些大致便是我与惠人书友会的渊源关系吧。
我想延伸说的是,周乐秾先生夫妇创办惠人书友会以来,举办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参与人数日益增多,活动规模渐见气候,影响不断扩大,预期前景美好,这些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但在这些成效的背后,我看到了周乐秾先生夫妇艰辛付出的极其不易,开展活动付出的精力、体力、心血暂且不说,所有发生的费用是笔不小的数目,而他俩不愿借助任何“外力”,全部由自己承担,这种不为名利、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义举,在这个功利化、物质化的现实社会中已属罕见,殊为难得!他俩是“内有大爱,外有善行”的践行者,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令我感佩复起敬!
书友会:书友会在任何时候,都愿意倾听来自各方朋友的建设性意见,很想倾听你对书友会的指导意见。
周国忠:尽管我对书友会并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但这个动议本身就富有建设性,体现了书友会创办者虚怀若谷、精益求精图发展的姿态。如果非要说几句,那我不一定周全地想:读书活动的地点甚至地域安排是否可以再灵活些?与纵横向类近的书友会的交流互动是否可再密切些?对每次读书活动的后续文字资料的完整性呈现和成果转化是否可再下些功夫,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印书友会内刊?当然,这些也只是我不成熟的想法而已,当不得真。还是以我曾写过的两句话来表达我对惠人书友会的良好祝愿比较合适:惠人书友会四海,惠人书友惠书友。
《弟弟最后的日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周国平作序
第三部分:名家、媒体及书友评《弟弟最后的日子》
一、名家评论
作家周国平: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稿。六个小时,我几乎没有离座。读到第九章,我再也克制不住眼泪,痛哭失声了。我痛哭,不只是悲伤,更是感动,崇敬,为生命能够如此尊严地面对死亡而自豪。国忠啊,你的弟弟有一个多么高贵的灵魂,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生命。
作家范小青:周国忠的书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得了病的普通人,面对死亡时确立了坚定的信仰的心路历程,精神得到了升华。这是一种尊严,无论生或死,人生活一遭,要活得有尊严。这是周国忠带给我的感悟。
诗人洛夫:《弟弟最后的日子》是一部用散文书写的精神史诗,也是一本探讨终极关怀的人性的书。表达了一种悲剧的精神,具备了宗教的情怀,感恩的情怀,敬畏的情怀,是一部难得的大书。
作家屈全绳《弟弟最后的日子》填补了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终极题材的一项空白。
评论家李朝全:这是哲诗的题材,反射了一种教育的匮缺,一种死亡的教育,一种生命的教育,充满人生哲学的思考、人性本质的思考,产生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评论家朱小如:在我看来,《弟弟最后的日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坛能够让我们在比较高的形而上的层面来谈精神问题的大书。
作家贾宝泉:这部著作有高品位的精神探求,有站在高海拔上俯视人生万象的形而上意味。书中很多叙述精神冲突与成长的章节见出作家的虔诚、忠信,以及把握、开掘、叙述精神世界的能力。而此一能力,在世的作家中尚属少见。
作家储福金: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很多地方,不但有感动,还有那种崇高的,信仰引导下的那种感动,那种感动依然使人热泪盈眶,那种感动是带有震颤,让人震撼。
二、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这是一本体现文学本真之书,一本不可多得的生命与精神之书。
《光明日报》:这是近年来一部关于生命、大爱、亲情的优秀之作,是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的美文。
《新民晚报》:这是一部让人感伤、令人感动、给人感悟的情重意厚的生命之作。
《文学报》:这是一部近年来国内文坛罕见的震撼人心的泣血佳作。
《中华读书报》:《弟弟最后的日子》是一部用诗性语言诠释生命意义的令人深思的书,是一部用散文书写的精神史诗,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泣血佳作和生命大书。它填补了当代文学作品关于终极题材的空白。
《扬子晚报》:这部长达23余万字的长篇散文,以沉静而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述了作家身患绝症的胞弟生命最后三年的心路历程。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摒弃沮丧和恐惧,回归本我,让自己长期漂泊的灵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二、惠人书友会首次读书活动书友评论
邓君曙:我觉得这个文体,是一本家书,是天地家书。她很真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这是一本人性学,充满了一种人性的大美,是人间真情的一本家书。
许琦:我觉得整本书当中,很朴实,没有任何的文字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最主要的就是两个字,亲情!弟弟活着的这三年,我觉得比三十年还有意义。
何小兵:弟弟在特殊的生命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美好,比如,乐观的,友善的,诚实的,无所畏惧的,勇往直前的……都能在我内心激起强烈的反醒。
史春阳: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通过这部书,可以看到,信仰在民间,比如象书中周国忠家庭的信仰。
陈卫春:周国忠先生《弟弟最后的日子》一书,讲述的虽然是一个别离的故事,但却非常温暖!大海一样的爱和情,馨香弥漫,引人向善,给读者无限的正能量。除此以外,读后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对死亡、宗教、信仰、亲情的思考。
程素琴:从这部书中,你能感受到周国忠一家对弟弟的爱,和崇高的精神品德,也让我了解了基督教信仰,这是一部充满爱的书。全书的最后三章特别精彩。
周乐秾:作家周国忠在书中和弟弟进行了大量的思想对话,涵盖了大多的思想内涵,信仰、死亡、爱、生命的价值、人生意义等终极思考,还有对当今社会现实的评论。书中我看到了周国忠和弟弟作为思想者的形象。这是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弟弟最后的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是一部思想的大书,又是一个高尚的人所写下的一本感人肺腑的生命之书!
李兰:这里的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样干净纯粹。弟弟之所以能与病魔顽强搏斗三年,我想说是爱和信仰的力量在他身上产生了神奇作用。《弟弟最后的日子》无疑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真实版的《爱的奉献》。
惠人书友会第一次读书活动(年7月6日)
第四部分:周国忠个人简介
周国忠,男,无锡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相继在国内外发表文学作品余万字,多篇文章被收入相关选集或丛书,先后获各类文学奖项25次,已出版散文集《笨拙境界》《闲思杂集》,小说《无题》,诗集《青城诗抄》《夕阳风笛》,长篇纪实散文《弟弟最后的日子》等多部文学专著。
第五部分:惠人书友会历次读书活动
第一次主题读书活动:年7月6日发起首次“美善照亮人生”,作家周国忠长篇纪实新著《弟弟最后的日子》访谈活动。
第二次读书活动:年8月14日,惠人书友会亮相上海书展,组织会员参加上海书展《陶醉宜兴》推荐签售活动。
第三次读书活动:年8月24日在宜兴宜园风景区发起“周国平与我的阅读人生”主题读书活动。
第四次读书活动:年9月21日组织书友参加苏州“雅致和有尊严地生活·文汇雅聚”读书活动。与著名作家叶辛、柏杨夫人张香华、70后作家李蕾互动交流。
第五次主题读书活动:年01月18日,惠人书友会和《宜兴日报》发起“书香读书大交流”活动。
第六次读书活动:年1月30日,应邀组织惠人书友参加由《无锡日报》发起的“太湖新春雅聚”的活动。
第七次主题读书活动:年2月21日,发起“周国平与惠人书友欢度春节”读书活动,著名作家周国平成为惠人书友会新会员。
第八次读书访谈活动:隆重推荐中国当代文坛张爱玲式的天才小说家孙频,年4月8日惠人书友会在无锡采访孙频。
第九次读书活动:年4月24日—28日,惠人书友会应邀参加为期五天的江苏省全民阅读领读者会议。
第十次读书活动:年5月6日—13日,惠人书友会法国书香之旅,法国尼斯市常务副市长RudySalles(鲁迪·萨尔)欣然为中国宜兴·惠人书友会题名,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见证。
第十一次读书活动:年5月8日,惠人书友会与《无锡日报》发起部好书大型赠书活动。
第六部分:惠人书友会 惠人书友会热忱欢迎相关北京治白癜风什么医院好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些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fc/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