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籁居故事的迷人处丨琴书笔记

成公亮

最近读到一本很有趣的书——《秋籁居忆旧》。这也是现正时行的“口述实录”之一种,成公亮口述,严晓星执笔(中华书局年3月版)。但它不是匆促上阵、快速印行的急就章,十几万字的篇幅,从起念到出版,竟磨了十来年。成公亮是当今最知名的古琴演奏家之一,在音乐学院时曾与龚一同学。“秋籁”本是他的一张心爱的古琴的名字,后又成了他的斋名。现学琴人多,有关古琴的书也出得多,成先生近年已出的书就有《秋籁居琴话》《秋籁居琴课》《秋籁居琴谱》《秋籁居闲话》。他的口述,谈的是一生经历,现在出版的,仅是他年在宜兴出生,到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这段早期经历。这情形有点像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那本书出版多年,后续的《上班记》则一直未印行。好在我对建国“十七年”的历史有特殊兴趣,或因自己也有亲身经历在吧,所以读得津津有味不算,还很想把读后感写出以告同好。

我觉得,此书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作为小人物的口述史,让我们从民间的、底层的、人类学的角度,回顾和看取这段历史;二是作为一个音乐人的成长史,从中了解这一时期音乐界、文化界的现状和变迁,这就是一种文化史视角了。也许对口述者和整理者来说,二者浑然一体、无法割取;但阅读时就难免有分别之心。当然,这两种角度的回忆,我都是爱读的。

先说前一种角度。书中丁山小镇的生活和童年的经历,写得相当细致。小孩总是贪玩的,哪儿热闹就往哪儿钻。街上来了卖唱的,作者就跟着围上去,再用力钻到前面去。来了戏班子他更起劲。戏班除了贴海报,还会有人扛着牌子,手里摇着铃,从街这头摇到街那头,那是报告戏码,作者觉得摇铃好玩,就常跑过去帮着摇。所以只要铃一响,就会有人说:“哎呀,公亮去摇铃!”他马上飞奔而去。那时大哥参加了“童子军”,他们几个年小的孩子看到就唱:“中国童子军,油炸铜鼓饼。”铜鼓饼就是油煎的“油饨子”,这两句话没什么含意,只是趁韵上口而已,用无锡一带的话念起来,前后两句声调均上扬,的确好玩好听。儿童都喜押韵有节奏的句子,这在民俗学和审美发生学上是典型的好例。建国初期,宣传政策,常通过很热闹的方式,比如派个宣传队来,吹吹打打,说说唱唱,这效果很好。作者当时跟着哥哥学拉二胡,学校就给他一把大胡琴,跟着宣传队去演出,人小胡琴大,吸引了很多观众,这也培养了他日后的表演欲望和音乐感觉。小镇上一向平静,到“镇反”时,当众枪毙人,这震慑力之大,如不读当时人的回忆,后人就很难想象。作者后考入浙江的长兴中学,幸遇因出身不好被分到这里来教音乐的周涵初老师,周是大音乐家顾西林的弟子,见成公亮有音乐天赋,便悉心培养,给他以正规的二胡训练,这就使他日后顺利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高中部。在上音的仙境般的校园里,听着四个女生随口唱出的《喀秋莎》的四声部,这位小镇男孩简直像进了天堂。书中关于“反右”和“三年困难时期”的描写,读来有刻骨铭心之感,是可贵的历史记录。同学、师生间的关系也都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点,有很真切的时代气息。这种气息、氛围的再现,是写得再好的历史书也无以达到的境界。

再从后一角度看这本书,印象稍稍复杂些。因为,从音乐家、文化人乃至文化史的眼光看,首先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白殿疯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fc/7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