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竟然和宜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作为
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深受老百姓的重视。
在宜兴,
端午节是个大节,
送节礼,裹粽子,
是端午必不可少的环节。
端午来临之前,
宜兴老亲娘都会拿出
早早采好的像珍宝似的粽叶,
秀出他们的绝活—裹粽子。
然后连带早前腌制的,
经过粽锅洗礼的
咸鸭蛋分给儿女亲朋,
这是他们
对家人深深的爱和美好的祝福。
说起端午节与我们宜兴人还有点瓜葛
“端午节”的名称最早记载于北宋的《太平御览》,而《太平御览》是引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大家知道,周处是宜兴人。至于端午节怎么来的,说法也很多。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是持龙图腾崇拜的民族的祭祖活动日。所以古代有“蓄兰为沐浴也”,称“兰浴”。所以到端午节有朱索桃印饰门、艾人悬户、挂赤灵符、系五彩缕等风俗,主要也是祛凶辟邪。大家知道,家里一般到端午节要煝艾草的,既是祛凶又是室内消毒。小孩子胸前要挂个丝线袋,放个鸡子或鹅子在里面,这实际就是古俗“系五彩缕”演变而来吧。也有人说是越国勾践那天操练水军,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或者是纪念伍子胥,所以要吃粽子,划龙舟。宜兴是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及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端午节是纪念屈原,那是楚文化,宜兴历史上曾经属于楚国,受楚文化影响,那也是有根据的。这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大家比较认同的已经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了。-徐建亚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关于粽子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公元前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发展变化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端午节的习俗悬“端午三友”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写符念咒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吃“五黄”“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戴五色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赛龙舟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说法。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如今,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所以呢看完端午节的小故事是不是开始有了些了解呢端午小长假的来临小编在这里祝大家。。。。。。你一定以为小编要说“端午快乐!”你错啦!“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肓了,不是所有节日都给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宝宝就在这里祝大家~~~~端午安康我爱大宜兴宜兴第一原创自媒体公众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fc/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