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汤渡画溪河上画溪桥宜兴城市映像
宜兴古称荆溪,清代画家、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绘制的《荆溪十景图》如今保存在宜兴市档案史志馆。其中有一幅画,徐达章绘制的《画溪花浪》,是荆溪十景之一。画面溪山流泉,极尽美好,画溪桥横亘于画溪河上,宛如画溪上一架飞虹。
关于画溪桥的诸般美好,年逾古稀的宜兴文士吴达如先生用画笔做过很多次描绘。吴达如自小在花溪河边长大,画溪桥是他童年生活的重要印证。时至今日,他每年要去画溪桥写生。立在画溪桥上,远眺高高的南山,用丹青妙法记录画溪桥的前世今生。
画溪桥的历史记载很多。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所著《君阳遁叟记》文中称画溪河为“蒙溪”。相传溪流两岸多紫藤花,与红桃绿柳辉映如画,遂名画溪。每逢春夏之际,花絮片片,色彩缤纷,漂浮水面,随波荡漾,香气沁人。泛舟西中,心旷神怡,故称画溪花浪。到了明代,宜兴人任名臣诗咏画溪河:“青山曲曲抱溪回,十里藤花送酒杯;啼鸟过时红欲碎,游鱼涉处绿成堆。”此情景,足见画溪桥所在的画溪河美如画。
画溪河上的画溪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汤渡村,紧邻宁杭公路。原为木桥,清康熙四十四年(年)易木为石,建成石拱桥,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均进行过修缮,最后一次重建为光绪五年(年),画溪桥南北向,由青石、花岗石混砌而成,全长34.94米,中宽4米,堍宽5.15米。中孔净跨8.55米,矢高4.75米;次孔净跨4.50米,矢高2.45米。
在画溪桥畔求志堂成长起来的宜兴文士秦乐明回忆,随着运输船舶体量增大,画溪河航道繁忙运输,桥墩经常遭受船只撞击,古桥几乎倒塌,于年重修,并在桥孔外侧加设防撞墙加以保护。三孔石拱桥画溪桥东西各有一联,桥东侧一联为“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桥西侧一联为“数十里楷航正出绩固包桑;二百年盘石重新星缠析木。”画溪桥楹联气势和韵味可圈可点。(江南晚报记者何小兵)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fc/1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