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慧娟,茶具的流变注春篇
(一)注子——早期茶壶之滥觞
早期的茶具多与酒具、食具混用,并没有专用的茶具,更没有专用的茶壶。
唐代中期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但陆羽的《茶经》所列的茶具中,也没有专用的茶壶。
早期的茶壶称注子,最早出现在晚唐,唐末到五代时,饮茶方式由“煮”茶转变为点茶。
注子是由注酒器转化而来,其源头可上溯到六朝的鸡首壶,注子在茶书中的作用不单是烧水用具,同时也兼具将沸水注入茶盏中的重要功能。
考古发掘中,曾在西安出土一件唐太和三年()底部写有“老寻家茶社瓶”字样的汤注,表明晚唐时已有专用的茶注出现,这是茶壶作为主要器具而进入茶事活动中的重要开端。
(二)茶瓶与“注春”的亲缘关系
宋元时期,由于朝廷和上层社会的积极参与,点茶、斗茶风行一时,茶具的发展变化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点
茶的需要,人们对注水器的器形、口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注汤力紧而不散”。
因此注子的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瓶颈变高,瓶嘴变长并弯曲,壶身似玉壶春瓶,瓶把也有所变化,更加方便执拿,因而通常称之为执壶,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出水的压力。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执壶的形制与注汤点茶的关系作了详细地阐述:“(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欲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此种形制一直延续到明代早期,随着散茶的兴起,散茶碾末冲点法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新的饮茶方式。
为了顺应这一变化,茶瓶的形体发生了重大改进。永乐以后,出现了壶身逐渐变圆、颈部缩短、长流变短流的趋势(如永乐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壶,永乐白釉僧帽壶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逐步向短流圆形的形体演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宜兴羊角山出土了大量的高颈、矮颈、提梁壶,就是这一时期壶体演化的真实写照。
这种演化持续大约近百年的时间,至明成化前中期才逐步完成,于是一种新型茶器——“注春”便应运而生,并引起人们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fc/1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