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享探路宜兴青瓷传承人捐献独

独门绝活、私家秘方是传统手艺人的饭碗,从来都是秘而不宣,“私”字被看得很重,有的人家甚至还坚持着传男不传女的旧俗。江苏无锡非遗传承人詹杏娣破常规、开先河,作出惊人决定:10月5日,她把耗费40年心血研制出的宜兴青瓷独家釉料配方无偿捐出并公之于众(上图),只盼无锡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以常青。宜兴青瓷传承发展面临多重危机国庆长假里,位于中山路红豆万花城五楼的“吴韵春秋”游人如织,这是梁溪区文体局、红豆集团合作打造的梁溪区非遗传承基地,用以传播、传承、体验非遗项目,销售非遗产品。宜兴青瓷展示区里,一件件青瓷温润如玉、清新典雅,詹杏娣捐献给无锡市文广新局的青瓷釉料配方陈列在醒目位置(下图),懂行的会停下脚步拿出手机仔细拍下这张纸,大多数人还是把目光停留在青瓷上。殊不知,没有这张纸,就没有如此精美的碧玉器。为了这张纸,61岁的詹杏娣付出了40年的心血,她要让人们知道:宜兴不只有紫砂,还有青瓷。历史悠久的宜兴青瓷曾是国礼,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詹杏娣年进入宜兴青瓷厂,师承宜兴青瓷釉色创烧人周谟,师傅去世后,詹杏娣独自研究起青瓷烧制中最关键的技术——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为得到雅致的粉青,青瓷必须在℃以上的高温中烧制,但传统釉彩无法经受如此高温,所以自古青瓷无彩绘。以詹杏娣为代表的老工艺师在窑外守了几十年,烧掉过头发和眉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配方调整,终令宜兴青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同样出自宜兴,但青瓷的命运跟紫砂相距甚远。同样都是青瓷,但宜兴青瓷难以跟世界非遗龙泉青瓷相媲美。虽是江苏省非遗项目,但宜兴青瓷在本土的认知度并不高。宜兴青瓷协会副会长高静对这些深有感触,她分析,宜兴青瓷行业固守着传统工厂模式,始终处于低端市场竞争层面。加上国有青瓷厂的消失,大部分从业人员都转向了其他行业,而学习青瓷技艺周期长又辛苦,收益还不稳定,导致目前宜兴青瓷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到人,掌握核心技艺的人员更是稀少,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公开行业秘密是复兴青瓷第一步制作青瓷不但需要技艺,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手工艺一样,允许老工艺师在一线干到70岁以上。当詹杏娣这批年过60岁的工艺师老去,宜兴青瓷制作技艺极有可能绝迹。“断代”与“绝迹”在詹杏娣这辈工艺师们看来是可怕的词。青瓷作为一种以釉面美学为核心价值的艺术品,其青釉釉料配方自古就是行业最大的秘密。经深思熟虑,詹杏娣决定捐出独家釉料配方,为的是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多人尤其是陶瓷品类从业者能快速进入青瓷领域,最大限度地扩大从业人员队伍。而这只是詹杏娣他们复兴宜兴青瓷的第一步。目前,詹杏娣所在的宜兴青瓷非遗传承展示馆已与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合作,将在该校工艺美术专业下开设青瓷课程,并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现已有近20名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选择了青瓷方向。高静透露,他们不但要传授给年轻人青瓷制作技艺,还会根据青瓷市场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帮助他们规划未来,希望从中培养出真正的青瓷传承人。接下来,宜兴青瓷还将把这种院校合作模式扩展到无锡地区的其他学校。“如果连无锡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好东西,更别说让宜兴青瓷走出去了。”詹杏娣的女婿高宇来自北京,他放弃了高薪工作,助力宜兴青瓷走出低谷。凭多年的市场打拼经验,高宇意识到,宜兴青瓷必须在市场化方面进行突围。通过两年的实践,他们确立了精品工坊业态,精耕中高端文化消费市场,创造“圈子经济”“口碑经济”“粉丝经济”等新型经营模式,创建出了集瓷器史研究、青瓷文化展览、青瓷艺术品展示、青瓷制作工坊、青瓷技艺传承基地、文人瓷创作沙龙、文化雅居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平台。尝试让非遗走出开放与共享之路“这是我们的非遗传承人首次把核心配方向社会公开,也是带了个头”,梁溪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一语中的。业内人士指出,进入新经济时代,开放与共享是时代理念,而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往往受到传统“秘方”“绝技”秘而不宣观念的制约,势必造成抱残守缺的局面。当一项非遗不能成为市场活跃的主体,就失去了市场化、产业化的自我发展能力。詹杏娣无偿捐出独家配方,市文广新局授权梁溪区非遗传承基地向社会公开,都是在尝试着让传统非遗走出一条开放与共享之路。詹杏娣捐赠的这一配方还将在宜兴市、江阴市的非遗机构公开陈列,社会公众、机构均可参观、收录并使用。青瓷制作技术性强,只获得了配方还不能保证必然成功。高静透露,目前他们已自筹资金在宜兴建立了全新的技术教学基地,愿意学习青瓷制作的朋友,或是在青瓷制作中遇到困难的朋友,欢迎到基地来,詹杏娣等工艺师们会义务为大家传授技艺,“这也是詹老师一家在捐献配方后对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这一举措也将为解决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瓶颈提供有益探索”。一直以来,无锡都在力推非遗进校园,打造非遗展示、传播空间,也在各种场合不失时机地让本土非遗出来亮亮相。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也“自我造血”,办沙龙、搞雅集、建传习组织、开手工体验店。不管是官方还是传承人,都认识到了一点:保护与传承非遗,不是关起门来,而是要把门敞开,全民共享,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来自民间的非遗重新在民间生根。保护只是手段,共享才是目的,人们期待有更多个詹杏娣出现,将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付诸行动,让非遗在今天和明天“活”得更好。(记者张月/文、摄)链接宜兴青瓷的前世今生据已有考古发现和研究,宜兴青瓷诞生于东汉晚期,是中国最早的瓷器之一,并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极高水平,是当时中国重要的瓷器品种。宜兴青瓷于南宋初期停烧,后于年由江苏省立项复烧,并于年复烧成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宜兴青瓷与龙泉青瓷并驾齐驱,是国内顶尖的两大青瓷品类,并多次成为国礼。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时代原因,宜兴青瓷逐步衰落。本世纪初,一批老工艺师开始恢复青瓷生产制作。经过十几年努力,宜兴青瓷现已重新成为一种珍贵瓷器。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于年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溪区非遗传承基地基地总面积平方米,由红豆集团投资万元建成,是梁溪区推进保护、传承、展示、体验传统文化和销售非遗产品的重要窗口,目前引进了梁溪区乃至无锡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分别是惠山泥人国大师喻湘涟、无锡留青竹刻国大师乔锦洪、无锡精微绣国大师赵红育、宜兴青瓷市级传承人詹杏娣、宜兴紫砂原砂艺术大师李洪元,所有入驻项目免租金。今后,这里还将成为梁溪区39个非遗项目的展示交流阵地,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为非遗项目搭建展示销售平台,为传统文化的社会化传播探索路径。由梁溪区文体局牵头,基地主打公益性,商业性为辅,全年常态化举行非遗的体验与互动。除了展区,基地还设有公共体验区、余平方米的文艺教室,便于非遗体验课程的开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zx/15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