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茗壶装饰,给你们科普下第三篇

装饰工艺是提高传统陶瓷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宜兴紫砂壶,因里外不施釉,就需要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及装饰,以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装饰本身还具有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五百年来,紫砂壶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多或少地下了各个时期的痕迹。在装饰发展与演变之中,始终体现着多种风格的平行发展,即文人雅士所倡导的注重其文化内涵,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壶风格。另一方面为百姓所喜好的注重外表形象之意趣的花壶风格。两者在泥料使用、造型及装饰手法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最终,作品都出白于从业者之手文人及某些上流社会人士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从业者以极大的鼓舞,使从业者增加了自信、勇敢,认真地在自己的壶上落下了款名。有了款名,紫砂茗壶便迅速发展起来五百年来,紫砂壶艺的发展除了多以光货为主流之外,紫砂壶的装饰发展亦有多种,归纳一起有:雕塑、印花、贴花、镂雕浮雕、剔红、描金、陶刻、纹胎、泥绘、珐琅彩、粉彩、炉钧釉包锡、镶铜锡、镶嵌与复合材料、胎中加砂、磨光、贴花纸等

六:剔红

剔红为漆器中的技法。剔红,又称雕红漆,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质、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层,多则二百层,是待漆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种髹饰技法。

▲锡胎漆砂壶

清道光

高厘米

卢葵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

▲剔红方壶

明万历

高13厘米,口径7.8厘米

时大彬

北京故宫博物院

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执壶,明代时大彬制,高13厘米,口径7.8厘米,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件时大彬紫砂胎剔红壶是一件非常难得同时又十分重要的工艺品,是以明代紫砂器作胎骨的剔红器。该壶身呈四方形,圆口有盖,与扬州出土的时大彬壶形制相似。壶腹两面锦地开光,一面雕松树、仙鹤,松下一老者倚石案而坐,有小童捧壶旁侍,左边置有茶炉,远景有山峰、浮云;另一面雕两位老者游山的情景,一位握杖,面向山上,另一位手指山石上的灵芝。壶口雕回纹,盖纽雕莲花形,盖上锦地纹雕磬、螺、钟、拍板、鼓、珊瑚、笙、夜光珠等八件杂宝,壶枘、壶嘴及壶通体均有雕饰。刀工比较粗放,与工细严谨的明万历有干支的宫廷雕漆刻法不同。花纹表面颇圆润,和清代剔红锋棱尽存的刀法又有明显的区别。《故宫博物院藏雕漆》(年10月,文物出版社图录将它定为晚明的制品是可信的。进入清代,以紫砂眙作骨胎的剔红壶还有几件,但从造型及装饰来看,远。不如这件时大彬款的剔红壶。今天紫砂壶中的装饰已没有使用剔红来装饰了。

七:包漆描金

包漆描金彩绘瓜壶,高11.3厘米,宽13厘米,无款,18世纪晚期,由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该壶通体包漆,绘花卉图案,金彩勾绘叶边,此种装饰方法在漆器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做法是在漆地上先用金胶漆描绘花纹,趁它尚未完全干透时把金箔或金粉粘上去金银彩绘山水紫砂壶,高10.2厘米,口径8.4厘米,足边长6.9厘米,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壶口、腹、圈足、盖及纽皆呈方形,弯流与曲柄亦呈方形,腹部正面用金银彩绘山水景物,背面有乾隆御制诗《花港观鱼》:“锦梭不藉天孙掷,练影中堆万簇花。设与水仙作春服,无边风月傲清华。”底部刻有“乾隆年制”款造型秀丽,工艺精湛,系帝王御用茶具。

▲金银彩绘山水紫砂壶

清乾隆

高10.2厘米,口径8.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上作品,装饰手法都采用了漆器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可能是为体现宫廷御用器具之华丽与一般民间使用茶具之区别吧。清代后期,类似此种装饰手法的作品已很少再制作了。

八:陶刻

陶刻是紫砂陶中应用最广泛的装饰方法。最初是用来落款,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刀、金属刀刻上款识,后演变为装饰。陶片上刻文字,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一座年前的占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有至少11个字的文字陶片,一下子将中国书法史推进了近一千年,这种文字早于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一种最早的文字紫砂壶中的文字陶刻装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趋成熟。陈曼生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壶改过去的繁琐,没计出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的造型,线面结合较多,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的空白,留得干净利索,让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体,达到完美统。所以曼尘与诸名匠的合作也就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此举一直影响至今。今天的陶刻艺术,题材已极为广泛,不但注重形式、内容、手法、陶刻技巧,以及陶刻家的文化素养,也已经注意到了“陶刻应该有它本身独立俘存的表现形式,而不只是把书法、图案搬移到壶体之上。”

▲紫砂壶

清嘉庆

高9.7厘米

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唐云艺术馆

九:绞胎

绞胎工艺,唐代已有。这种工艺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预先掺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顺序相间糅合在起,然后拉坯成型(或打泥片成型),使胎烧成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间的纹理装饰。紫砂陶中的绞眙出现,约在清中期木纹加彩紫砂盖碗,高6.7厘米,口径11.3厘米,由常州市文物商店收藏。该碗用黄黑两泥绞成自然纹理,黑黄相间似木纹,再彩绘纹饰。圈足为蓝白相间的回纹边,底部为莲瓣纹,中部主题纹饰为蓝色团蝠和红色团寿,器口为蓝色如意头边饰盖同碗纹饰基本相同,盖碗内为鱼子片白釉。

▲木纹加彩紫砂盖碗

高67厘米,口径11.3厘米

常州市文物商店

紫砂壶中的绞眙工艺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宜兴紫砂工艺厂吕尧臣先生等几人首先试制成功年,宜兴陶瓷公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吕尧臣参展的两件作品,一是段泥绿泥组合,名曰:“碧波壶”,另一是用紫砂与朱泥组合,名曰:“凌云壶”。两壶的展出,获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有的似木石纹理,有的如行云流水。不同泥料的组合,变化自然、生动、可做胎,或作表面装饰,切成片状,然后用泥浆贴上、此种装饰可体现出紫砂泥料的纯朴与自然。近几年、又有一批陶艺新秀制作出仿“犀皮绞泥砂壶”、所见犀皮绞泥纹饰、色泽艳丽,变化丰富。

▲犀皮六菱壶

现代

高7厘米,宽18.5厘米

鲍庭博

10:泥绘

泥绘是用毛笔蘸十分稀薄细腻的泥浆在半干的坯体上作画,有单色的,也有两种以上色彩的。题材多为山水、花卉之类。由于有笔触的浓淡之分,显得很有层次感。清中期泥绘较为流行,多为写意,有些作品、泥绘、模贴、刻画等并用。今人季益顺与葛军合作,设计制作了一批泥绘作品、色彩艳丽,兼工带写,作晶多贴花、雕塑为一体,理趣结合,雅俗共赏夏俊伟近几年所制作品,亦多采用泥绘装饰,用笔蘸泥浆于壶体。待少许干后,再用压印工具,压印出图案。所作装饰,自然文气,使茗壶多了些诗意。

▲泥绘方壶

清乾隆

高9厘米,宽15厘米

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

11:珐琅彩

瓷器釉彩名,珐琅彩瓷器是清宫廷御用器,康煕时创烧,先在景德镇烧成瓷坯或精白瓷,然后在清宫廷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烧成。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高11.2厘米,口径6.5厘米,宽18厘米,康熙年间作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此件作品,外表画珐琅彩花卉装饰,底有“康熙御制”款,出水孔为单孔,方形,盖子为嵌盖,盖面拱起,此时的紫砂壶比较注重外形装饰,整个造型还保留有晚明的古朴、庄重之感。

▲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

清康熙

高11.2厘米,口径65厘米,宽1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12:粉彩

粉彩是瓷器釉彩名,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新品种,以雍正粉彩最为著名。盛行后即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紫砂壶中的粉彩装饰,明显地受到瓷器裝饰的影响,早期的紫砂壶粉彩装饰,多为花卉,颇艳丽,制作工整。这类壶多销往国外,以迎合国外买主的需要。具体的外销时间可能为雍正至乾隆年间。国内传器中,常见到的粉彩装饰多为山水壶上用青、绿、黄、红、白、黑色彩描绘,山水境界高雅,山中有村庄,水中有小舟,一片隐居读书的胜境。前些年,市面上常出现一些新仿粉彩装饰作品,造型、装饰大都模仿过去

▲粉彩花卉壶

清康熙

高12.5厘米,宽18厘米

邵元华

香港茶具文物馆

其余更多装饰方式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zx/1434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