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领头雁带来更多雁归巢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乡村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年前,江苏在国内首开先河,增设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希望以大师工作室为“领头雁”,带领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家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如何?“领头雁”能否引来“群雁归巢”?
一张“名片”致富一方
5月31日至6月3日,刚刚成为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的南京花山现代园艺创办人马文组织了一场梨、草莓、西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免费培训,面向周边多位农民开放。“让农民直接理解并落实科研院校的最新成果有点难,需要我这种‘土翻译’。”作为花山脚下有名的“土专家”“田秀才”,马文一头对接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多位农业专家,定期向专家们学习各种农业技术,一头负责将这些科研院校的最新梨树品种、喷灌自动补水技术、精准施肥试验等传授给农民。
类似的培训马文已办了十余年。当地农民遇到种植养殖问题第一个便是找马文帮忙“诊断”。在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脚下,马文承包亩地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种植梨、草莓等经济林果,吸纳30余名村民常年务工增收。
“紫砂工作室”“紫砂店”“乐生陶艺研究所”……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紫砂创业一条街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紫砂店和各类以人名命名的工作室。西望村有多年制陶历史,全村多名村民长期以家庭制陶为传统产业。在陶艺大师、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范泽锋等人的牵头下,西望村成立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逐渐聚集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制壶能手。抟土成金,依靠传统紫砂陶瓷手艺,西望村从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年,西望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
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评审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介绍,3年前,江苏在国内率先开办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评委更看重申报团队的专业特长,能否带强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技能大奖、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中国江苏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全省决赛一等奖等荣誉或高级职称的乡土人才可优先申报。
很多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向记者表示,大师工作室就像一张名片,提升自己的威望,同时也增加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责任和压力。
聚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为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的“三带”作用,江苏明确,获评的省级大师工作室可在产业技术扶持、项目资金投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面优先享受政策支持,并将乡土人才纳入“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人才金融支持政策范围。江苏一些地方还专门出台扶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制度,如淮安每年评选10个左右乡土人才创业项目,分别给予30万至万元资助,推动“乡土人才+特色产业”小镇(园区)建设。
“品牌认可度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成为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后,工作室订单明显增长。”范泽锋介绍,为增强宜兴紫砂市场竞争力,他们在擦亮“寻壶江南·问陶西望”品牌的同时,主动吸引周边制陶艺人加入“青蓝结对工程”,传承紫砂技艺。目前,西望村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10名、高级工艺师35名、工艺美术师49名……“来自‘官方’的认可也给学徒们吃下‘定心丸’,让大家确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范泽锋说,目前村里有对师徒结对,其中超九成徒弟为80后、90后,村里多了很多年轻面孔。
“乡土人才植根乡村沃土、富有乡梓情怀,带领群众致富、发展乡村产业,乡土人才最有发言权、最有带动力。”孙洪武发现,获评工作室领办人增加了乡村一线人才的获得感自豪感,比如从事水产养殖、生态农业、蚕桑技艺等方面的人才通过评选后,其技能和产品获得更广泛认可,吸引更多合作机会,使其“名利双收”,更容易吸引和激发更多人才扎根农村、钻研农业技艺和拓展农业市场的决心。
期盼更多“雁”归巢
6月的一天,天空刚泛起鱼肚白,33岁的李林就起床给螃蟹喂食。李林水产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产养殖已有6年。“他刚学会走路就看我养殖水产品,对这一行有感情,一毕业就回来帮我。”父亲李永政欣慰地表示,农业是一份辛苦的事业,村里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年轻人选择子承父业,像李林这样上了大学后愿意回乡务农的就更少了。
黄富强退休前是盱眙县黄花塘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深谙人才对现代农业、对农村的意义。“我们这里的农业大户都以十几万元年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还是很难聘到人。”因为自己的大师工作室招不到年轻人,黄富强曾通过记者呼吁,希望相关部门为年轻大学生返乡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扶持。6月8日,当记者再次联系黄富强时,他热情地推荐了两位新收的徒弟。“他们都有大专文化,以前在城里打工,这两年成家立业后返乡,虽然都不会种地,但我会手把手教。”言语间满是欣慰。
乡村是座富矿,值得更多年轻人深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xw/1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