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暖风再吹,新政策,新方向
大家好,我是不懂艺术的老贼。
艺术金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但殊不知艺术品是国际公认的第三大投资市场,仅次于房地产跟股票。
在国内很少被提前,但是国外,这已经是一条很成熟的产业链了。
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将利息借给佛罗伦萨政府以资助教堂的壁画。荷兰黄金时代,伦勃朗·范·里恩(RembrandtvanRijn)等艺术家在成立了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后,誓言在油漆变干之前,将他们的画作贷款抵押。这些应该是艺术金融的最早案例。
花旗私人银行(CitiPrivateBank)早在30多年前就提出了艺术品质押这一概念,苏富比(Sotheby’s)拍卖的金融服务部门已成立20多年。
早年间艺术品的投资很少被提起,这也和我国实业为主的国情有关,直至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格局已经开启,这句话不是老贼空口说出来的。
政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生命线,《动产抵押登记办法》,让艺术品成为继房地产,股票金融,汽车,黄金珠宝后的合法抵押动产之一,艺术品成为名副其实的资产。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第十篇就开始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陕西为登记艺术品和文物古玩专门成立了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这是陕西省司法厅批准,国家司法部备案,面向社会开展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工作的专业鉴定机构。
除此之外还有潍坊银行的艺术品仓储,天津文化提出的艺术品交易模式,深圳和上海也有文化产权交易机构,这边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艺术品司法鉴定到各地的艺术品动产登记,再到这次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办法》出台,可以看出政府对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的决心,这也意味着艺术品的收藏和买卖都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边还有一个一直存在的误区,我们能看到有关国际拍卖会的新闻,莫奈、毕加索、梵高这类艺术家的画拍出几千万,几个亿来,大家觉得习以为常,但中国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卖成交2.5亿元人民币时,世界哗然了,一件瓷器为什么能值这么多钱,这就存在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据有关统计显示,从文化产业占GDP权重来看,美国约为31%,日本约为20%,韩国15%以上;影视、演出、互联网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美国占比高达43%,欧盟占34%。尽管各国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大,与中国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艺术金融,要充分发挥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丰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金融助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那么艺术品金融化后,艺术品就不是一条单行线,除了可以用于拍卖。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抵押,这些金融操作,也可用于艺术品上。
目前占市场主流的是证券化的艺术品产权交易和私募化的艺术基金。
艺术品抵押也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深圳某文化创意公司以苏绣大师任慧闲先生的一批艺术珍品为抵押,获得了该行提供的万元贷款
同时艺术品最大特点是没有折旧期,除非你保存不善坏掉了,如果你保存得好好的,它永远不会折旧的,收藏时间越久,市场价值越高。
对于个人而言,艺术金融也是一股暖风,有利于民藏的复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比如上文提到的苏绣大师任慧闲,就是当代的针绣顶尖级大师,同样的道理,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壶、这些当代工艺品也有很高的艺术金融价值。
对于普通人来说,投资以前的老物件,不如看一下非物质物化遗产传销下来的艺术品,更容易进入艺术品的大门。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转发!
应藏友要求建了一个藏友交流圈
想入圈交流可发私信并免费给你一本收藏类电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xw/1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