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的远行

                            

原创莫一奥LCA

游山乐水任性情

沈周不曾去过太多地方。

因照顾母亲(母亲离世时九十九岁),不愿远游,他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时光,均在长洲(今苏州)度过。年,沈周已近73岁。伴着初春的生机,他走出长洲,乘一叶小舟,由水路横穿太湖,去到水域的另一侧宜兴,与好友吴纶相叙。

《游张公洞图》局部明代沈周

吴氏一家,为宜兴望族,仅是明清两朝,就有进士近二十位之多。

仕宦之家,生活优渥,丹青之气与悠然心境亦是浓厚,由此,便也总有无心仕途而着意诗画之人。吴纶即是如此,他对出仕毫无兴趣,喜好品茗交友,正如古籍所载:(吴纶)自垂髫(tio)时形癯(q)神异比常,不乐仕进,雅志山水,日与骚人墨士往来倡酬,于其中有陶然自得之趣。

吴纶与长洲文人画者,多有交往。每年新茶初采,他常会寄送朋友共赏,文徵明在收获新茶后,曾赋诗赞叹:松根自汲山泉煮,一洗诗肠万斛(h)泥。正是因为吴纶的广泛交友,及他对茶与茶器的精研,使得紫砂慢慢流行开来,自此,吴氏家族与紫砂文化相交,而吴纶则被视作是宜兴紫砂文化的始祖。

《游张公洞图》局部明代沈周

沈周之行,居吴纶住所。只是,这极少的远行,并非是为饮茶而来。

是日,吴纶提议道,宜兴有张公洞,是古之福地仙域,我们应当去游赏一番。吴纶言及的张公洞,又名庚桑洞,因老子传人庚桑楚曾经在此隐修而得名,后来,汉代张道陵、唐代张果老也在此地隐居修道,故也称张公洞。

还未等好友详述张公洞之奇绝,沈周放下手中茶盏,面露微笑说:我早就订好了(业已订之矣)。

《游张公洞图》局部明代沈周

未有迟疑,理舟载酒,73岁的沈周与60岁的吴纶,开始了探洞之旅。

水路四十余里,至群山中,经樵夫指引,两人来到一座矮山前。沈周自忖,此山最高不过50米(二十仞),怎会是仙界异域。自然之力,从不会使轻敌之念得逞。待踏入洞中,洞之崎岖、奇诡与奇异,石乳、石柱与石幔之险狭,使两人惊叹。

《游张公洞图》局部明代沈周

尚未游至一半,疲惫不堪,听着山间与洞中雾气被风吹动,滃(wěng)渤如水,两人已不敢轻易向前。只是,沈周与吴纶并未尽兴,碍于气力与天色,他们相约明日再赏张公洞。

一夜春雨,天亮方晴,精神矍铄的两位老人,起得甚早,他们踏着湿漉漉的草石,再次来到矮山内。

探访之旅,畅快了许多,但因为年事已高,沈周不能一一观赏,途中,他“引酒独酌,心与境融”,谓之“乐与迹超洋洋乎”。独自探寻归来的吴纶,心情大好道:传说中的石床、石灶都在旁洞,你不能错过啊。

“不必炫耀,就当我跟你去过了...”

《游张公洞图》局部明代沈周

虽是未能具赏张公洞,沈周对晚年的这次远行,仍是满足的。数日后,回到长洲有竹居,他陆续画出了多个版本的《游张公洞图》(其中或有仿本),并写下了一篇《游张公洞记》,如此用心,足见其意。

约是两个世纪后,张公洞迎来另一位探洞人——近60岁常居扬州的石涛。也是一个春日,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石涛,南去宜兴,直奔张公洞。

《游张公洞图》局部清代石涛

与沈周不同,石涛的远行,没有多少趣事。他只在游过张公洞后,参照沈周版本,画出了自己所感受到的景致,并题跋道:张公洞中春风起,春风知从何处生。吹千人万人耳,遂使玄机泄造化。

通过观看两人图画,我们可以看出,沈周的行笔与用色,更加温润,画面透露着吴门特有的安然画风,石涛运笔与皴擦动势强烈,其以石青与墨色晕染的方式,则是增加了张公洞之仙气。

《游张公洞图》局部清代石涛

一生温和的沈周,多为近游,少有远行,去到“遥远”的张公洞,或是他生命中的一次天趣乍现。一生豁达的石涛,其生命中的多数时光尽是远行,这正像他的笔墨,始终跳跃,生动且具有活力,它们游走于纸上,似在等待下一次出发。

原标题:《老者的远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tw/13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