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城市宜兴,看得见的茶山风情宜兴城市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一到春天,一垅一垅的茶树苍翠一片,逆光而看,馒头型的茶树如波浪,似鱼鳞。谷雨前后是宜兴茶园最热闹的季节,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茶园,采茶姑娘如彩蝶翩翩在绿色波浪间穿梭。

宜兴茶山春色万正初摄

据宜兴地方志介绍,宜兴茶叶于唐代肃宗时就定为贡茶,当时的贡茶名为“阳羡紫笋”,每年采制多公斤进贡给朝廷。据悉,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由驿骑日夜兼程用10天时间行程公里送到长安,赶上皇帝的“清明宴”。

宜兴丘陵山区是出产茶叶的好地方,溪山流泉,茶叶飘香。在宜兴太华山区,茶农住在竹海,茶树种在云海,登高远眺山区茶园,美极了。山脊梁上的茶园高低起伏,是山区群众早年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陡峭的山峰推出荆棘,挖去顽石,垒起石堰,建成梯田栽种茶叶而成的。登上山脊梁,一般人要累得直喘,当地的茶农却十分轻松。

宜兴出产阳羡雪芽宜兴山里的茶园美万正初摄

古代隐士卢仝曾在宜南山区种茶,他在《茶歌》中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以期表彰宜兴茶叶的品质超群。他写的《七碗茶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更被奉为日本茶道文化的启蒙内容。包含卢仝草堂建筑在内的宜兴山区阳羡茶博园毗连玉女山庄,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两年来,这里多次进行唐代贡茶的复制生产。仿制出来的贡茶为饼状,中有透孔,生产现场茶香四溢。从茶叶采制的工艺流程看,包括舂碾、制饼、列茶、封茶等繁琐程序,步骤严谨而环环相扣。

史料记载,阳羡茶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经茶圣陆羽推荐,阳羡茶被定为贡茶,每年采制三百多公斤进贡给朝廷,由驿骑日夜兼程用十天时间送到长安,赶上皇帝的“清明宴”。

有一种茶叫竹海金ming岭下茶园宜兴茗岭茶山宜兴高级茶艺师周薇平

在宜兴当地,人们至今仍沿用“吃茶”的说法,这与古代用茶习俗是密切关联的。事实上,由于制茶工序不同,唐朝时人们喝茶的习惯跟现在也大不一样。那时他们用茶时,根据自己口味浓淡直接从茶饼上掰取大小不等的茶粉,放在开水锅里烹煮,汤中加盐,调成咸味,连汤带茶粉一同吃下,所以那时不叫喝茶,叫吃茶。(江南晚报记者何小兵/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qh/144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