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都已成为当代使用频率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都已成为当代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语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都”已成为当代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语。年4月15日,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等十家机构,联合授予杭州市“中国茶都”称号。年12月,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季刊《茶都》出版至今。也有一些城市自称为“茶都”。首先是茶叶产区。茶为南方嘉木,因此“茶都”多在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基本无缘。其次要有代表人物,标志性茶事。成为“茶都”,必有几位在茶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标志性茶事。其三是留有诸多茶文化典故或经典代表作,或诗或文或典故。简言之即为茶产业、茶文化代表人物、标志性茶事、茶文化经典集中之地。如以上几点缺其一,则难称“茶都”。
如果不仔细梳理茶史,很多人不会知道最早形成的“茶都”是南京。南京及周边宜兴、漂阳、金坛均为传统茶产区,约成书于晋代的《桐君录》,记载晋陵(今常州)产茶,宜兴阳羡茶为唐代贡茶,《茶经·八之出》记载:“润州,江宁县(今南京市),生傲山”。I)陆羽曾到南京东郊栖霞寺采茶,其好友、诗人皇甫冉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送别。当代南京名茶雨花茶遐迩闻名。南京著名茶事典故始于三国,南京时称建业。残暴昏庸之吴主孙皓,偶尔能体恤不善饮酒之文臣韦曜,以茶代酒,传为美谈,在茶文化界家喻户晓。如果说三国时期仅为单一茶事,那么到了东晋、南北朝,南京则出现了大量著名茶事典故,分别被《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茶经》等经典记载或转引。其中主要代表人物和典故简述如下:
关于“水厄”之典故,茶文化界知之甚广,说的是东晋名士、名臣王濛(~)。王濛好饮茶,友人至必请饮茶,多饮为佳。这在当代属于基本礼节,但在晋代毕竟饮茶尚未普及,与之交往的一些朝臣、文士并不习惯喝茶,似乎强人所难,以至于每次去王濛家时,总有些担心害怕,便戏称“今日有水厄”,意为今日又要遭茶水之灾了。以茶会友竟被误解为强人所难之“水厄”,这在茶道大行之当下,该有多冤!由此足见王濛对茶饮之深爱,以及其真诚待友的率真可爱。“水厄”之典故发生在东晋都城建康即南京,为建康著名茶事之一。此事系宋《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记载,今版《世说新语》已未见此条,但并不影响此典故广为传播。
遗憾的是,南北朝之后,南京茶事少有文献记载。唐代南京边上宜兴阳羡茶列为贡品,卢仝留下了“天子须尝阳羡茶”著名诗句,明代以后当地崛起为紫砂壶之都。明代江苏多著名茶书、茶画、茶诗作者,如陈继儒、陆树声、唐寅、文征明、沈周、张大复等,多是华亭(今上海松江)、苏州、昆山人,少见南京人。清光绪一年(),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馥,曾派江苏道员、宁波人郑世磺,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业,是为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其《乙己考察印、锡茶土日记》详记所见所闻所思,曾分别向周馥和农工商部,呈递《考察锡兰、印度茶务并烟土税则清折》《改良内地茶业简易办法》等禀文,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
年,由他管辖的江南商务局,在南京紫金山设立江南植茶公所,在钟山南麓灵谷寺一带垦荒植茶,即今日雨花茶之前身。该所系首家茶叶试验与生产结合的国营机构,也是首家茶叶研究机构,被视为茶科技的发端,可惜未几即停业。民国建都南京,处于战乱时代,未见著名茶人茶事。当代南京较少有全国性茶文化活动。
湖州茶文化底蕴丰厚。年4月19日,湖州博物馆在弃南乡罗家浜村窑墩头,发掘一处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砖室墓,出土一个青瓷“茶”字贮茶瓮,同时有青瓷碗、盆、罐出土。这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刻有“茶”字铭文的专用贮茶瓮,为研究中国茶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系国家级珍贵文物。可以与之相佐证的是,《茶经》引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记载:“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萍。”这是文献记载最早的名茶之一。据《茶经述评》评说:“一般认为,温山所出的御萍,可以上溯到孙皓被封为乌程侯的年代,并且还有当时已设有‘御茶园’的推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hj/1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