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73岁老人花光积蓄走遍中国只为后人留
一说到晚年生活,大家脑海里出现的可能是鸟笼、花草、棋盘、麻将,可海宁有位73岁老人很不一般。十几年间,他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花光毕生积蓄只为了一件事——收藏。他的名字叫陈雪成,今天,他说要邀请大家喝喝茶、聊聊天、看看他毕生的宝贝珍藏……
小铺子,大世界
陈雪成经营着一家不大的古董铺子,叫“全珍斋”。全珍斋,顾名思义,里头自然全是珍宝。
平日里,他常在铺子里坐着,招待招待从各处来探访的朋友。陈雪成的收藏种类有很多,瓷器、家具、书画、清代珠宝翡翠等等,店铺一侧的架子上摆满了他的藏品。
明朝永乐年间的茶杯,各种明代家具,文人书法字画……目之所见,全是几百年历史的宝贝。陈雪成还尤为喜爱清代珠宝,7.56克拉的清代钻石,克拉的非常罕见的蓝宝石中的白色蓝宝石,闪着莹绿光泽的清代翡翠手镯,还有几十克拉的红宝石雕件、各种戒面,……
还有这件清朝乾隆年间的珐琅彩,这是陈雪成从北京寻得的。
这件瓷器的前主人祖上是在北京城里开布店的,八国联军侵华时,外国人拿从宫里掠夺来的瓷器换布匹。于是,这件珐琅彩就被布店主人家代代保存了下来,瓶身绘制精美,羽毛丝丝分明,颜色渐变过渡十分自然,栩栩如生。
陈雪成把这些宝贝都安置在自己的小铺子里,十几平米见方的屋子里,装下的是他半生的情怀,和悠悠千年的家国岁月。
老工人俱乐部的夕阳
陈雪成其实是江苏宜兴人。江苏宜兴是紫砂壶之乡,而他的母亲就曾跟随著名紫砂壶大师顾景舟制作紫砂壶。顾景舟的一套松鼠葡萄紫砂壶曾创下万的拍卖成交纪录。陈雪成说,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受顾景舟委托,每月做两把松鼠葡萄壶,他就会跟到工坊里,搬一张小板凳坐在母亲身边,看得目不转睛。
陈雪成十几岁的时候,他家所在的那一条街巷的木房子全都遭了火。家没了,于是,十几岁的少年只能来海宁投奔亲戚,并一直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年,陈雪成回到宜兴紫砂村探访
长大后,陈雪成开始做建筑防水工程,从小工做到包工头,他一干就是几十年。
年,长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陈雪成清楚地记得,就是在那个雨水连绵的夏天,他在硖石老工人俱乐部门口的地摊上,打开了自己人生新世界的大门。
那时的工人俱乐部门口,常有小摊小贩售卖一些小玩意儿,吊坠,串珠,佛牌,玉手镯,等等等等。虽然都是假的,陈雪成却无端端觉得好看,光是好看,他就愿意买。
渐渐地,陈雪成不再满足于“好看”,他发现,这些东西带给他的,是一个带着古意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庙堂有江湖,有陈雪成年轻时完全陌生的一切。
于是,他便开始四处寻访,收藏真正的古董。
寻访:历史深处
陈雪成的店铺里有一对显眼的黄花梨木柜子,整整占据了一面墙。
说起这对柜子,陈雪成满满的自豪,这是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江西搬回海宁的宝贝。
古玩收藏者为了寻宝,经常游走于古玩市场、坊间店铺,或翻山越岭于古老村庄、集市小镇。陈雪成常年乐此不疲,淘到心仪的宝贝,自是兴奋不已,若是空手而归,同样精神愉悦。因为他深知“宝贝”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铁鞋踏破随缘而定的那种精神。
寻访古董的路上,陈雪成当然也吃过不少闭门羹。“走进人家里,刚刚说明来意,就被轰出来,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碰见得多了,脸皮也要“厚”起来,遇上态度不怎么坚定的人家,陈雪成往往能软磨硬泡“拿”下来。
陈雪成的妻子原是幼儿园保育员,退休后,她也踏上了和陈雪成一起寻访古董的道路。“两个人有商有量点也蛮好的。”他的妻子这么说。
夫妻俩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江西。江西是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红土地。这里的人们很崇尚读书,热衷于赶考,故而历代以来,江西一直是科举大省。明代的进士榜中,江西进士竟多达人。官多,名门望族自然也多。
陈雪成坐火车,换大巴,开到没路的地方就改步行。深一脚浅一脚,陈雪成暗自思忖,这“穷乡僻壤”,还会有宝贝不成?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层峦叠嶂之后,陈雪成眼前豁然出现大片平原和水田。恍惚间,他以为自己是那个误入了桃花源的武陵人。牌坊,宗祠,好几进的大宅子,他被眼前的景象大为震撼,“这些古村落竟然保存得这么完好!”
就是在这其中一户人家的家里,他购得了这对清代康熙年间的黄花梨木柜子。柜子高2.4米,宽1.2米,进深0.55米,通体泛着油亮的光泽。柜门上雕刻着一幅幅春耕图,精美异常。
水牛在犁地,农人在播种庄稼,妇女抱着垂髫幼子去田间看望劳作的丈夫……古时农民百姓的生活场景就这样被活灵活现地留在了这对柜子上。仿佛上一秒,柜上描绘的场景还在屋外发生,屋内的工匠则手持刻刀,刚刚落下最后一笔。
几百年过去了,陈雪成将手抚上柜门,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冒冒失失的闯入者,偶然撞破了山河更迭的悠悠岁月,寻到了时光中不曾变色的宝物。
他没有丝毫犹豫,花了几十万块钱买下了这对柜子,联系了车辆,千里迢迢把柜子从江西运回了海宁。当时他还不知道这对精美的柜子为了方便搬运可以拆卸,于是,只能用傻办法,和妻子两人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头一尾,通过狭窄的楼道,吭哧吭哧搬到了楼上。
说起当初在购买黄花梨过程中的痴顽劲,陈雪成至今还难以忘怀。黄花梨稀少珍贵,且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材质、纹路与香气都深深吸引着陈雪成。
妻子说,搬回这件大宝贝后,丈夫乐得每天闲来无事就要去看一看摸一摸,爱不释手。黄花梨木还散发着独特的清香,陈雪成说,“梅雨季的时候会更香。”
坐着硬座,他穿越中国
为了收藏,陈雪成省吃俭用,从不在吃穿用度上多花一分钱。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对今天吃什么、穿什么,毫不在意,他的一切娱乐活动,就是收藏。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想要的,那就是更多的收藏。
为了能买更多的古董,他能省则省。陈雪成从辽宁瓦房地坐硬座火车回海宁,整整一天一夜,他宁可自己旅途苦一点,也不愿意多花钱买机票,或者换个舒适的软卧。去深圳也是17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大雪漫天的东北,潮湿闷热的南国,从南至北漫漫几千公里,十几年间,陈雪成用脚步丈量着脚下的土地。每次来到一个新的城市,他却觉得并非全然陌生,因为有他寻觅的东西藏在某个角落,正等待着他去发现和探索。
△陈雪成收藏的文征明的画作
人们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陈雪成在漫长的收藏生涯中,逐渐开始参悟这句话的真谛。他越来越觉得,收藏追求的是“希望”和“企盼”,结果并不重要,当中寻觅的过程,才是其乐无穷。有这样的乐趣在,哪里还管旅途艰辛呢?
初心:为了更好地传承
一开始,陈雪成将收藏古董当成一种投资,可是渐渐地,当他摸到其中趣味后,他的想法改变了,“这些东西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应该好好保存下来,流传下去,让更多后代知道。”
玩古收藏的前提是识古。而识古就是要学习历史文化和鉴定等方面的知识。前人的研究成果、鉴赏理论、经验教训都可以通过读书而为我所用。
陈雪成开始收藏之后,深觉要了解这些古董,自己的素养还不够。于是,他便开始给自己“补课”。历史书、鉴赏专业书,有些书一时半会儿还挺难买,他有时去二手书摊掏,有时去藏友家里看到,就要回来自己看。
一本本书都已经泛黄,有些被翻得破破烂烂,陈雪成一边看书一边还将自己看到的重点划下来,书页上满满的都是他的笔记。收藏不仅是看古董好看,更重要的趣味在于了解它的工艺、它的制作背景,进而推演到孕育它的整个时代。
陈雪成有时候想,这样一件东西,古人会在什么样的情景里怎么使用它?想着想着,他就越是生出“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感叹。
人一旦寻到了真正的兴趣,劲头是很足的。陈雪成今年73岁,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藏友们的分享,看看自己的收藏。他有十几个放大镜,有时在桌边一坐就是一下午,拿出一块玉雕,反复观赏,反复摩挲,其乐无穷。
睡前看书或者看电视时,如果陈雪成看到什么全新的“知识点”,他会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噔噔噔跑进放收藏的屋子,拿出一件宝贝就开始细细研究起来,全然忘记了该睡觉。
偶得一件心怡之物,在晨钟暮鼓的伴和下,在万籁俱寂的宁静夜晚,用知识去解读它的诞生和发育,它的形制和装饰,它的传承和遭遇,从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享受。
这么多年,陈雪成没有在市区买一套房子,他把半生挣得的钱全部投进了自己的收藏爱好里。今年,陈雪成打算把乡下的老房子翻建一下,把二楼打通,做个小型展览馆,把自己的宝贝都搬进去,到时免费开放给大家参观。
陈雪成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应该把咱们优秀珍贵的文化艺术品展示给全世界看。我只是尽自己微薄之力,来保护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艺术品。”
编辑:周嘉怡实习:郁澄椒潘淑婷
责编:殷文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ngshizx.com/yxhj/13440.html